▲文案:张俊 文建美 实习生 罗定康 苏茜 设计:赵冰 成静岚 周颖 毛雨浓
如果文物会说话,我会说,我比“益阳”大2000岁。
如果文物有身份,那么我,是益阳的第一批“农业户口”。
先来说说我的“斧”上。
▲视频:赵佳妮
我的身世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来自4000多年前的石斧,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是原始农业开辟耕地时的农具之一。”看着眼前频频点头的小少年和侃侃而谈的讲解员,我知道,又有人来参观益阳市博物馆了。
▲益阳市博物馆内的新石器带槽大石斧。(摄影:赵佳妮)
是的,我是一块4000多岁的石斧。但与我周围的兄弟们不一样,我是一块有身份的石斧。你听讲解员介绍:“架子上摆着的是‘新石器带槽大石斧’。上端有装柄凹槽,形体硕大、厚重,磨制精美,几乎没有使用痕迹,是湖南目前出土的最大的石斧,堪称‘石斧之王’,系国家一级文物,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长39.4厘米、宽13.2厘米、厚5.5厘米、重3715克。这就是我的个人信息。我之所以保存得这么完好,是因为我从“出生”起就与别的石斧不同。
我是部落首领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礼器”,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权杖”。因此我的制作相当精美,且不用务农,没有使用痕迹,但这也是一个烦恼,据说当年我就因为“太新”,差点当不成文物了。
听益阳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邱卫红说,我是1983年从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新兴村遗址出土的。当时村民彭洛时想盖房子,在挖地基时发现了我,由于我太“漂亮”,他纠结了许久,我到底是文物还是工艺品?
益阳市文物管理处的考古专家邓建强这样描述我:“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益阳笔架山一带的原始氏族部落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产生了阶级分化。部落首领权力的确定,为青铜文化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听到这样的身世,沉睡千年的我才重新自信起来。不过,我算是权杖中的“简约款”,就连来参观的小朋友都问,“为什么好多权杖都是金灿灿的金属,还有繁杂的花纹,这个权杖就是一块大石头呀?”
“因为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农耕工具就是一个部落的立足之本,而石斧是先民们开拓精神的象征。”博物馆的讲解员如是说。
文物的意义在于承载历史与文化。我也发挥着让专家们了解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作用。我知道,我见证了变迁与发展的风霜,虽然我很简单,但我是4000多年前农耕文明的缩影。
我常常回忆起4000年前的生活,与常常干活的兄弟们不同,我的出现意味着益阳境内的部落先民渐渐走出蒙昧时代,从“生存”演化为“生活”,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明。
时光穿梭千年,现在在益阳市博物馆安家的我,成为了“历史的溯源”。
我的邻居和新家
透明的“笼子”,可以发亮的“圆球”,起初我在这里生活并不自在,总觉得自己是被关了起来,眼前见到的事物也都不认识。渐渐我才明白,真空玻璃是为了防止我被氧化,发光的“圆球”是特制的不会伤害到我的灯光。在益阳市博物馆,我得到了最好的保护。
在博物馆里,我有了许多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朝代。除了老大哥——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原石斧”,我算是年纪最大的了。石器时代、春秋战国,直至三国,别看我们这些文物年龄跨度大,但个个都是“忘年交”。
这些文物中最有“出息”的,要属“战国双凤谷纹玉璧”,说他出息,是因为住在益阳市博物馆的这2万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他被选做了博物馆的馆徽。据介绍,玉璧双面均饰有凸起涡纹,壁旁各附有一透雕凤首龙身怪兽。凤昂首向上,龙背弯曲,造型优美生动,据说是世界唯一。在古代楚人看来,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选他做馆徽,寓意很好。
▲“益阳公”楚简。(益阳市博物馆供图)
与我们这些沉甸甸的玩意不同,“益阳公”楚简有些轻飘飘的,但在博物馆里却“很有分量”。“益阳公”楚简是湖北省战国中期包山楚墓出土竹简,竹简上有目前所见最早的“益阳”二字。
这意味着益阳设县最晚是战国晚期,“益阳”这个名字至今已经2350多年了。无论任时事如何变迁,“益阳”的城名一直未变。但我比“益阳”还大了2000岁。
▲9月28日,益阳市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在益阳市文化中心博物馆前坪举行。
春秋楚国涡旋纹铜镦、战国楚墓素面木镇墓兽、东汉神兽纹铜镜……在博物馆内,我还有许许多多的邻居,就在今年9月28日,我们一起搬了家,来到了益阳市文化服务中心。
这一次,我和邻居们见到了许多高科技的“新玩意”,讲述故事的小短片、可以互动的“99乘法表知识问答”,据说答题成功会送上“高中状元”的表扬。还有可以自己涂色拍照的AR脸谱交互,甚至还按照我的好兄弟“青铜铙打击乐器”还原了一组触摸就会响的新玩意。
新家越来越好玩了,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我们这里做客。
▲益阳市博物馆讲解员利用可触摸LED屏,向市民讲解文物信息。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喜欢我们,家里人下了不少功夫,注册了官方短视频账号,已经发布《我在博物馆等你》《如果文物会说话》等视频,还设计了不少有趣的文创产品。
我和我的邻居们,都很喜欢我们的家“益阳市博物馆”,更热爱脚下这片土地。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知道,益阳传承着农耕文明,农业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
我的“老家”和今天
就拿我的“老家”笔架山来说,在我那个年代,这里的人们务农,都是用磨制的石斧、石铲之类。听春秋时期甚至更小的弟弟妹妹说,到了他们那个时候,有了铁器做工具。但现在的笔架山,早就用上了大型农业机械,旋耕机、收割机、无人机,得知他们的工作效率,我这个“石斧之王”也自愧不如。
▲我的“老家”笔架山,穿越千万年,今天依然沃野千顷,稻浪滚滚。农具换成了大型农业机械,这都是以前不敢想的。(摄影:赵佳妮)
益阳背靠雪峰山,怀拥洞庭湖,沃野千里、稻谷飘香,自古便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是湖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现在的益阳,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
近年来,益阳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形成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桃江笋竹、赫山兰溪米业、资阳休闲食品、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等“一县一特”发展格局,综合产值从2019年的90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300亿元。
“十四五”期间,益阳农业农村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七大区域发展平台”建设,巩固提升“七大县域特色产业”质效,深入推进“六大强农”行动,扎实抓好乡村振兴“双百”工程,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轰鸣的机械、便捷的操作、迅捷的信息,今天益阳的发展已经用不上我们这些“老古董”。“石斧之王”只是一个被赋予的符号,我身上所代表的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已经深深植入益阳这片沃土。
热土益阳,世代耕耘,人文荟萃。无论是厚重的我,还是轻薄的竹简,乃至博物馆里的桩桩件件,都是记录先民生息之努力的载体,象征益阳盛世之祥和的符号。
如果文物会说话……其实,文物不必说话。4000年转瞬即逝,益阳的文明灿若星河。
这“斧”上凝聚的力量与开拓的“魂”,早已融于血、淬入骨,激励一代代益阳人民砥砺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