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岳麓书院崇道祠的“朱张会讲”塑像。来源:光明日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摄影 张必闻 李赛凤 长沙报道
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不远千里,偕弟子从福建崇安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讲学论道两月有余,留下了千古佳话——“朱张会讲”。
这次会讲不仅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还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今,滥觞于“朱张会讲”的传统,有一场“会讲”再次在岳麓山下展现思想的张力,接续文化的荣光。
11月16日,岳麓书院高朋满座,来自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湖湘文化与中华文化道统这个主题,迸溅智慧火花,展开了一场寻根湖湘文化内涵与外延精髓的思想碰撞。
11月16日,“湖湘文化与中华文化道统”学术研讨会在岳麓书院举行。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作为第二届岳麓书会八大主题活动之一的“湖湘文化与中华文化道统”学术研讨会,邀请众多专家同题共答,各抒己见,既是对“朱张会讲”跨越千年的致敬,也是手擎思想火炬,让湖湘文化薪火相传的时代回响。
观:求其根、溯其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这场学术研讨会上,有不少细节值得关注。
学术研讨会现场。
记者注意到,与会的30余位嘉宾和专家学者,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知名机构,无论是发言的专家,还是聆听的受众,均非“常人”。
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些专家中,有的拿着一摞密密麻麻的手写讲稿,将湘学传承的脉络娓娓道来。
有的带着最新的学术成果,细致地和现场听众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甚至还有的已是耄耋之年,拄着拐杖前来,讲述自己与湖湘文化的缘分……
现场每一个细节,都令人动容,也足见与会嘉宾的用心与用情。
写着密密麻麻文字的手写发言稿。
而就是这样一场氛围感十足的研讨会,让身处现场的记者不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在当下召开这样一场围绕湖湘文化与中华文化道统主题的研讨会?
会议间隙,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席话,让记者印象很深。
杨天石说:“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优秀、非常突出、光彩焕发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研究湖湘文化的必要性很大,重要性也很大。”
研讨会现场,众多省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发表真知灼见。摄影:谢长贵
研讨会现场,杨天石将自己研究湖湘文化的心得娓娓道来。他坦言,自己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湘文化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清廉高尚的君子品格等,都值得深入学习和阐扬。也正因如此,让他更加坚定,这一辈子要做一个爱国主义者,要做一个高尚、有道德的人,更要做一个对中国文化有贡献的人。
杨天石是江苏人,他说:“我是湖湘文化的受惠者,也是湖湘文化的研究者。”据他观察,近年来,人们对湖湘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有不足。他希望更多专家学者能够加强对近代湖湘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厘清这些人物、思想与湖湘文化的关系,把湖湘文化的研究推向更全面、深刻的新高度。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记者看来,众多专家学者从天南地北赶来,共聚一堂,发表真知灼见,聆听思想启迪,正是将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到学术研究中的生动写照。
听:承文脉、开先河
中华文化道统是中华民族最为尊崇的传统,是每个国人心中最深沉的坚守。而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么,湖湘文化与中华文化道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其内涵、外延如何?
记者在研讨会现场,聆听了一场溯源续脉的思想盛宴。
在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国家文科一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俊人看来,湖湘文化具有两重性,它既有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格调,又兼具经世致用的现实主义情怀,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品格。
万俊人坦言,每种文化可能都存在着两种不同内在特性,屈原用《离骚》《九歌》等不朽篇章,为湖湘地区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浪漫基因,而湖湘学派所提倡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理念,又构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这两种特性相互激荡、相互渗透,使得湖湘文化在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谱系中十分凸显,以至于在某一个特定阶段,它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脉。”万俊人说。
湖湘文化一直在中华文化的框架里行走,但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研讨会上,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记者所在的红网名誉董事长郑佳明同样提到了屈原,提到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在郑佳明看来,这一思想与中国主流文化关系非常密切,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也是湖湘文化的底色与发展动力。
谈及湖南人为何能不离道统?郑佳明说,湖湘文化有一种底色,即忧国忧民的价值观和经世致用的方法论。
湖湘文化把忧国忧民的价值观,和经世致用的方法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力量。与此同时,湖湘文化非常开放、包容。千百年来,在湖南这片土地上,成就了一批又一批闪耀灿烂星河的文化大家。
众多的人才资源,让这种包容性、开放性,和中华文化融入在了一起。
“湖南人还有一种独立的根性,就是湖南人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这也是湖南人能够始终坚守道统的重要原因之一。”郑佳明说。
而在岳麓书社顾问、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唐浩明看来,从周敦颐到程颢、程颐、张栻、朱熹,再到曾国藩、罗泽南、杨昌济等,宋明理学在湖南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的路线是十分清晰的。
“中国文化的核心道统从宋代开始,便是理学。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湘学即湖湘大地上的理学,也即湖湘大地上的中华文化核心道统。”唐浩明说。
研讨会现场,充满思辨的发言与探讨,回应的是时代主题,彰显的是文化智慧。
时至今日,湖湘文化仍然流淌在中国思想文化的血脉里,滋养着湘人和国人的精神世界。
现场,众多专家从不同侧面和维度,阐扬湖湘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内涵、特征和表现,以及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等。这些充满思辨的发言与探讨,回应的正是时代主题,彰显的是文化智慧。
悟:因认同、而坚守
千百年来,岳麓书院弦歌不绝、气象万千,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湘学精神的赓续传承地。
这里滋养的湖湘文化,不仅为江湖推崇,亦被庙堂看重,康熙、乾隆二帝相继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匾额,悬于书院。
穿过历史烟云,“尚忠贵诚”的湘学精神依然在湖湘大地流传。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郑大华看来,湖湘文化包含了三种精神:分别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打硬仗打死仗的奋斗精神。
郑大华说:“这三种精神,是真正的湖南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文化扮演了符号性的角色,各地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地域文化,展现出独有的个性魅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廖可斌认为,在湖南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湖湘文化历经先秦、宋明、近代、现代四个发展时期,形成了不畏劳苦、独立自主、追求理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五大独特品格,并在历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和实践中不断强化、发展。
而从湖南的士习和民风角度来分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伟然认为,湖南人有多向度的群体性格。
“湖南人的士习则多质直尚气,表现为性格果敢、真诚、肯牺牲。”张伟然说,湖南文化的这种质朴、诚恳的精神特质,在当代则体现为一种对家国的责任心,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
与会嘉宾合影。
856年前,“朱张会讲”在湘江之畔、岳麓山下,绽放学术包容的湖湘风采,碰撞出影响千年的思想火种。
如今,杨天石、万俊人、王兴国、郑佳明、唐浩明、朱汉民、郑大华等20余位专家学者,同样在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里,一起来探讨湖湘文化和中华道统的密切关系。
这既是对历史、对文化、对先贤的致敬。
其本身,又何尝不是对中华道统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