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吴昊莺 南县报道
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活则经济活。近年来,益阳市南县积极抢抓区域战略发展机遇,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到全县经济建设中,推动全县金融环境持续优化,大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加大惠企便民力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以来,南县按照“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参与”的思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增强信用意识为着力点、以清收银行欠款为突破口、以维护金融稳定为落脚点的金融生态良好县创建活动,重点通过“四个着力”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着力完善机制。一是坚持合力创建。南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牵头,26个部门和12个乡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南县金融生态良好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金融办。12个乡镇政府和经开区分别成立了金融生态良好乡镇(园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县里制定印发《关于印发《南县创建金融生态良好县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南政办函[2022]44号),通过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确保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落到实处。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对申报“市级金融生态良好乡镇(园区)创建工作达标单位”进行考核验收,须经过乡镇(园区)自评、县创生办预审、县申报、市提请市金融工作专班审议考核验收情况、报市政府领导审定、网上公示、发文授牌等程序。截至2023年10月末,南县经开区、武圣宫镇已成功申报“益阳市金融生态良好园区”“益阳市金融生态良好乡镇”荣誉称号。
着力强化保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信用意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信用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信用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联合多部门在城市广场、桂花广场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各金融机构多次深入乡镇学校开展打击非法集资、打击电信诈骗等知识宣讲。二是强化失信惩戒,优化金融环境。认真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行为采取多种惩戒措施。对拖欠贷款的国家公职人员实行“三停五不”:停岗、停薪、停职,不准提拔、晋级、调动、评先、加薪,并实行财政强制扣款还贷。三是开展专项行动。以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欠款为重点,以落实“三停五不”措施为手段,开展清收清欠活动。按照“谁贷款,谁还款,谁负责;谁担保,谁催收,谁负连带责任”的原则,组织开展地毯式集中清收。四是加大司法支持。对采取组织、纪律、行政措施清收效果欠佳的拖欠人员,有选择地启动法律程序,起诉至县人民法院,由县人民法院强制清收。截至2023年10月末,南县已创建3个信用乡镇,52个信用村,信用农户评定数为78756人,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定数为5326家,信用户数量30306户,获得信用贷款11476户,贷款余额343662万元,信用贷款余额80470万元。
着力金融创新。征信赋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破解融资抵押难题,积极加大“应收账款”“商标权”“收费权”“知识产权”等动产权力的融资力度,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船舶贷”“供应链商圈贷”“稻虾贷”“商标权贷”等信贷产品,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至目前,办理动产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规模前所未有。自2022年以来,南县办理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15笔,依托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商标权等抵押获得融资总额8350万元;累计完成应收账款融资60650万元,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存量资产410790万元,是前三年总和的3倍。
着力优化服务。一是数字金融,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人民银行南县支行引导建设银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经营模式,将征信查询电子地图、数字农业产销一体化与金融科技相联合,实行技术与数据双轮驱动创新,创新推出专属信贷产品—“裕农快贷”,构建具有南县特色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同时,与大通湖区政府共同搭建平台,建立农户信息库,实现金融信息共享,优化金融生态。大通湖区6182户农户匹配预审批信用额度5.2亿元,51户种养大户授予信用额度680余万元,支持农户100余户,贷款余额为950万元,数字农业产供销一体化成为全国样板。二是深化移动便民支付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党建共创、金融普惠”行动,做到了每个乡镇、每个村上都配备了至少一名金融协理员、金融联络员和金融组织员,确保了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银行业务的一站式服务。推进数字金融服务,指导农商行系统布放超级柜台,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及包括社保、公积金、税务、医保、民政等八大模块的政务服务。今年以来辖区发生助农取款交易20.35万笔,金额1.48亿元。三是搭建园区金融服务窗口。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联合经开区开设金融综合服务窗口,将办事前置,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大便利了中小企业贷款。2023年,开展“春风惠企 纾困解难”政银企对接活动,辖内10家金融机构成功与28个项目业主成功签约,签约金额2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