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 王义正 长沙报道
12月7日,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长沙召开。这是时隔5年后,湖南再次召开高规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12月7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长沙召开。(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眼睛”和“生命”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湖南上下对保护生态环境所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比如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加快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在全社会厚植环保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在环境保护中更是铁拳重锤,以“零容忍”的姿态,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举措,我们才看到江豚入湘江内河“打卡”网红之城长沙,一些矿坑变成了文旅产业的新势力,也才能有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居中部第一。
▲今年1月,湘江长沙望城段发现三头长江江豚身影。(摄影:陈杰 李丹)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也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之大事”,再重视、再用功都理所应该。
对此,省委书记沈晓明在会上用六组“不仅/更”,进行形象深动的阐释。
要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不仅是对湖南水环境治理的要求,更是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系统的要求;把握好生态环境好不仅是指优美漂亮,更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握好生态环境不仅是“门面”和民生福祉,更是“饭碗”和朝阳产业;把握好绿色转型不仅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把握好生态环境治理不仅需要重点攻坚,更需要系统治理;把握好整改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不仅是向中央和省里交账,更是向社会和群众交账,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平。
这些话,很硬扎,让听者振聋发聩。
这些话,也很柔软,透出的无不是对育养湖南人的这片土地的念兹在兹。
▲浏阳市永安镇发挥生态优势,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村庄。(图源: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在这里,参会的观潮君想谈三点感受:
1.湖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会议透露,近年来,湖南生态环境得到全局性改善。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居中部第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59.98%、70.54%,近5年单位GDP、规工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7.2%、27.2%,绿色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前十。
但从新闻报道来看,湖南决策层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沈晓明在会上指出,近年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生态环保历史欠账较多、新增问题没有禁绝等问题依然突出。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会上指出,要清醒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不足,科学谋划目标、路径和方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
会上提出的六组“不仅/更”,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认识,也是重要的方法论。
2.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湖南的事,但不仅仅是湖南事。
湖南位于我国中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桥梁地带,因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
洞庭湖被誉为“长江之肾”,因而“守护好一江碧水”,不仅是湖南一域的事,更是让长江永葆生机活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作为长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湖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职责。
湖南处于“千年鸟道”上,是候鸟迁徙必经之路。保护生态环境,是为候鸟迁徙,乃至为维护洲际甚至全球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东古湖湿地的小天鹅。(摄影:曹正平)
3.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悟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特征。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好不仅是指优美漂亮,更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会上的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生态环境好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好看”,更在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逻辑的科学、温和、可持续,不仅要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和协同治理,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自然的内生动力,让人民群众自发参与进来,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齐心协力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