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龙琦 通讯员 张坚煜 张和生 株洲报道
纵观湖南,拥有5A级景区的县域屈指可数,而炎陵县境内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炎帝陵。
从全省来看,拥有现象级农产品的县不是很多,炎陵是“中国优质黄桃之乡”。
炎陵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又培育出了现象级农产品,可谓是拿到了一手“王炸”。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用好这手“王炸”,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破解阻碍乡村发展、农民富裕的难题,才是硬道理。
近日,炎陵县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至少证明,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炎陵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更为关键的仍在于,接下来要如何试、如何闯?
文旅赋能的“新叙事”
“神农福地”炎陵县集“古红绿彩”(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旅游)文旅资源于一域,这种情形可谓全省罕见。
▲炎帝陵。
从前的炎陵县,文旅产品单一。“快餐式”旅游留不住游客的脚步,更无法留住游客的消费,对乡村振兴的赋能很有限。
近年来,炎陵县不断丰富文旅产业,旅游业向“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转变,推动“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
炎陵县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邹凯告诉观潮君,炎帝文化既是根源文化和传统文化,也是现实文化。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炎帝文化,炎帝陵景区专门设计了研学体验课,每逢周末,还特别安排炎帝陵祭典体验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祭典。
截至2022年,炎陵县已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62 个,其中,“炎帝陵祭典”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炎陵三人龙”等列入省级保护名录。
这些丰厚的非遗资源,是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宝藏”。
但同样重要的是,曾阻碍炎陵县文旅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近年来被打破,构建了“三高一铁”的交通圈,景区的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
比如,在炎帝陵景区附近,建起了300多亩“农耕文化体验基地”。游客们祭完祖,来到这里从事种田、抓鱼、捉泥鳅等活动。
在大院茶园,可亲手采摘新鲜的茶叶,可制茶、学茶艺;在黄桃种植基地,可一边采摘,一边品尝……
可以说,炎陵县构建起了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叙事”。
线上文旅的新接口
炎陵县不仅有炎帝陵这个文旅大IP,还有炎陵黄桃这个“流量水果”。
每到春季,游客们从长株潭、广东等地纷至沓来,踏春、赏桃花。炎陵县顺势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村成为游客休闲好去处。
▲炎陵黄桃。
今年,炎陵县开展“炎陵黄桃全产业链创业提升攻坚行动”,看准这个商机,不少村民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
比如,十都镇密花村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春季“赏花游”、夏季“避暑游”、秋季“采摘游”、冬季“赏雪游”,成为湖南乡村文旅的一颗明珠。
“我们最多时一天接待赏花踏春的游客30多桌。而到了夏天,黄桃、柰李等水果成熟后,生意更是好得不得了!”密花生态园负责人曾庆明说道。
▲密花村旅游特色活动。
随着黄桃走俏,2020年以来,炎陵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了电商产业园。
返乡青年黄颖创办了密语花汐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在炎陵黄桃的线上直播中,一时成为网红。
“互联网改变了黄桃的销售模式。”下村乡酃峰村村民黎凌华说。
▲直播带货。
互联网不仅为炎陵黄桃打开了巨大市场,也为炎陵县发展线上文旅产业拓展了空间。
炎陵县围绕黄桃产业链不断延伸,打造了一批优质的旅游购品、农事体验、艺术创作业态,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旅农融合产品。
观潮君了解到,炎陵县将大力发展线上文旅产业,鼓励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网络表演、网络视频等,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文化旅游服务新格局。
炎陵黄桃“走出去”,正成为炎陵文旅“迎进来”的新接口。
聚焦试点,开创新局面
民族服装、农具、生活用具……在十都镇洋岐畲族村畲族文化体验区,游人们一边参观实物,一边了解畲族民俗风情。
▲畲族祭祖游行。
炎陵的客家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此外,炎陵拥有湖南省唯一畲族村、长株潭唯一少数民族乡。
节庆、民居、饮食、服饰、祭祀等民情风俗独具情韵。
然而,炎陵优质的旅游资源多分布在各乡镇,与乡土联系紧密,但在物理空间上形成了天然“割裂”。
同时,非遗文化在形态上相对稳定,如果旅游形式和产品形态不够创新,很容易限制游客体验感的提升,从而影响文旅业的发展。
▲炎陵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近年来,炎陵整合文旅资源,推出了四大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并借力炎陵旅游环线,策划包装“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系列旅游产品。
比如,围绕鹿原镇为核心,结合炎帝陵景区为核心的炎帝文化寻根祈福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寻根祭祖”游,带动周边乡村的文化研学、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旅游项目开发。
▲云上大院景区。
比如,围绕十都镇,以神农谷景区、云上大院景区、神农文化旅游产业园为核心,打造森林康养、避暑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等产品,开发乡村旅游+康养度假。
比如,以红军标语博物馆景区、洣泉书院、朱家祠、桥头江家等区域为核心,打造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相关产品。
比如,围绕中村瑶族乡、洋歧畲族村的客家文化、畲族瑶族少数民族文化及农业产业为核心,打造乡村旅游+民俗风情产品。
成为试点后,炎陵也很快找到了新的精准发力点。
一方面,拓展文旅消费链条,开发炎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系列文创伴手礼,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点建设“特色菜馆”“特色商品体验馆”等。
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研学实践活动进乡村,依托炎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等,设计研学实践线路。
把资源用好,把文旅做活,是炎陵当前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据观潮君了解,为了下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这步棋,炎陵县可谓既拿出了真情实感,也拿出了真金白银。
炎陵专门制定了支持文化和旅游人才、企业的扶持政策,推动文化和旅游人才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
同时,确立了39项文旅产业项目,比如位于位于鹿原镇的中华神农田园综合体,位于十都镇总占地面积达2394亩的炎陵远山蓝康养基地等,都称得上是大手笔。
“推进远山蓝、红色旅游综合开发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打造连片乡村精品民宿群,完善服务配套,提质‘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供给,形成更多具有炎陵特色和标识的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巩固提升‘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创建成果。”炎陵县委书记尹朝晖这样描绘未来。
坚持全地域统筹规划、全链条整合资源,形成“处处有旅游、行行搞旅游”的局面,才能让炎陵文旅“叫好又叫座”,让更多炎陵老百姓端牢“金饭碗”,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将极大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看似无形,但可以发挥凝聚人心、塑造乡村共同体的强大功能,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教授认为,“如果没有乡村文化的振兴就会失去乡村之魂,没有乡愁的乡村就难以成为农民心灵的归属,也难以构建高品质生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发展格局。”
因此,通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更大动能,这也是试点县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