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项目低效用地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通讯员 彭小云 长沙报道
“废地”怎样巧变“宝地”?
有限土地如何挖掘出更多潜力?
——湖南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通过挖存量、控增量、扩流量、防变量,坚持共治共享,节约集约用地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湖南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处置连续4年居全国前列,节约集约用地连续6 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2020年以来,湖南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了15.55%。
加强管理 夯实发展基石
如何让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落到实处?湖南打出一套“组合拳”。
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格局。
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全省单位GDP土地消耗水平成为考核地方政府年度工作绩效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一环。
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湖南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和月清“三地两矿”工作机制,坚持按区域、按用途核算存量土地处置率的方法,近4年来,成功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4.19万亩、闲置土地43.85万亩,成效显著。
株洲渌口区通信高塔加挂高清摄像头。
为了更科学地管理土地使用,湖南省还不断健全土地使用标准体系。通过发布《湖南省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技术规程》,为项目用地提供明确指导。对超出标准的建设项目,则严格执行节地评价,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还巧妙地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监测监管,着力建设执法联动新格局。如在株洲渌口区通过铁塔加装高清摄像头,实现了对全域范围内耕地、园区、矿区等重点地区全天候、实时动态监测,确保土地不被违规使用和闲置。
湖南安化经济开发区。
精打细算 挖掘土地潜力
怎么把“废地”变“宝地”,算好土地账?
在湖南安化经济开发区,为了保证区域耕地面积不减少,园区建设另辟蹊径,“填凹造地”后还引导“工业上楼”,把“废地”变“宝地”,开发利用土地面积1500亩以上,目前已实现向100余家企业供地。
在湖南,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等“沉睡”的资源正被逐渐唤醒。
自2020年以来,湖南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15.55%,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湖南在精打细算挖掘土地潜力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湖南坚持向存量要效益,推动临时用地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利用。通过加强对临时用地的用途管制,明确可以使用临时用地的具体项目类型和范围,并严禁将临时用地用于与规定不符的用途。
2023年,湖南大力开展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临时用地专项整治,已基本完成76个项目共1589个地块的现场整改,累计恢复耕地4536亩,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全力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湖南还出台了服务“五好”园区节约集约用地18条措施。自2022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开展省产业园区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低效(空闲)用地清理专项行动,共摸清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三类低效土地19.43万亩。
截至目前,已累计盘活处置“三类低效土地”16.85万亩,处置比例86.72%。其中批而未供土地5.07万亩、闲置土地1.62万亩、低效用地10.16万亩均得到了有效处置和利用。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企业土地闲置资产的盘活利用,还通过“一地一策”帮助2468家企业解决了用地困境。
突出示范 推广节地模式
为引导更多的地区和个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湖南通过积极总结和推广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总结形成推进地上地下立体利用、多层标准厂房、公共资源共享、土地综合整治、农民高层公寓式安置等8种节地方式,长沙高铁西站立体开发、安化经开区高层标准厂房等模式在全国推广。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长沙市、湘潭市被纳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并同步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指导片区制定低效用地认定标准、编制专项规划和年度处置计划,做好低效用地的调查、上图、入库等工作,分阶段、分类别、有序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进一步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2023年,湖南在长沙召开了首次土地节约集约推进会,总结了各地的先进经验,
现场集中授牌了19个国家级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还发布了“十大高效用地园区”“百家节约用地企业”“百个节地高效案例”,充分展示了湖南省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的突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