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岩村一角。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抒怀 何青 湘西报道
这是一场送智之行,3年前的5月,湖南省教育厅派出工作队进驻龙山县兴隆街道尖岩村,为这里带来了智慧的种子。
这是一场兴智之变,3年来,文化与智慧的交融,赋予了尖岩村崭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引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法宝”。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在这场驻村帮扶中,省教育厅巧妙借助来自湖南教育系统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为村庄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帮扶措施;通过汇聚各方才智,为尖岩村培育了一支有技术、有能力、有视野的人才队伍。
开智,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钥匙”。
乡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开放思想、统一认识至关重要。他们致力于引导村民解放思想,从而形成推动尖岩村持续发展的新合力。
打造劳动教育基地。
引智下乡 打造崇文尖岩
“没问题,6月中旬,我再回村里看看。”5月31日,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教授沈竹与湖南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彦奇确定了一场新的相约。
沈竹,可以说是刘彦奇驻村建设路上的“老战友”。
刘彦奇刚到尖岩村驻村不久,便想着推出特色品牌。他深谙,要想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必须找到其独特的文化标识。于是,他想到了引智下乡,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来为尖岩村量身打造发展方案。
沈竹便是他想到的最佳人选。作为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的资深教授,沈竹在乡村规划与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当刘彦奇第一次踏入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向沈竹发出邀请时,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为尖岩村的未来努力。
引智下乡,引出了乡村新风采。
在沈竹和其团队的指导下,尖岩村确定了打造“崇文尖岩”的品牌形象,专家设计了品牌LOGO,并确定了以“文”弘业,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美村,以“文”铸魂的工作思路。
为何这样设计?沈竹表示,一个是村庄有基础,围绕尖岩山上纹裂酷似两个甲骨文“文”字的天然特性;二是发展有依靠,文化,是这支工作队最亮最鲜明的底色。
尖岩村,做好了“文”字文章。“文脉路”“文治路”等一条条以“文”字开头命名的小路在乡间叫响;“文”创设计月饼、土鸡蛋、包谷粑等农产品包装,文化印记标识随处可见;阅读小屋、漫水桥、劳动教育基地,文化气息在乡村弥漫。
工作队十分重视引智、吸智,在各方智慧加持下,为尖岩村量身打造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品牌建设等方案。据悉,近一年来,已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几所高校的三十多名教授级别专家来村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张艳清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
培智育才 用心培育“田秀才”
引智、聚智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这样的培训,自己花钱都要去学,更何况是送到了家门口。”2024年1月,村民张艳清参与了村里组织的月嫂技能培训班,她多了一个新老师——来自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陈万琼副教授。
10天的培训,采取“理论+实操”的方式,张艳清等人收获良多,“我掌握了婴幼儿的日常生活、保健、运动训练、疾病与意外伤害等预防和护理知识。”
更让她高兴的是,她拥有了《月嫂从业资格证》。在日常生活中,她还积极分享所学的育儿经验给村里的老人们,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孙子孙女。
这样的培训在尖岩村并不少见。
工作队深知,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造一支有技术、有能力、有视野的人才队伍。为此,他们积极构建校村合作、校企合作等多层次的“技能+产业帮扶”模式,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乡村振兴提质赋能。
培育“田秀才”,邀请高校农业专家,就村民感兴趣的育种、施肥,如何规避农业风险等内容,给致富带头人和农民培训。通过实地指导和互动交流,帮助村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培养“农民大学生”。协调开放大学,帮助村民提升学历层次。实施定向人才计划,全力支持初、高中毕业生选报定向计划,着力培养一支能够胜任乡村振兴工作的本土化人才。
培训一批村干部,培训好带头人,多次选派村干部到各大高校、省内外先进地区学习业务知识。通过这些培训和学习,村干部和带头人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李兵和工作队成员在量路。
众智成城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为了修建一条促进产业发展的道路,村民们自愿并无偿让出自己的土地。这一转变,尖岩村党支部书记李兵表示,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在尖岩村,一段“无偿让地”的佳话正在流传。
土地,一直被村民们视为“命根子”,即使是亲兄弟也要明确土地界限。2023年,工作队成功争取到了一个机耕道改扩建项目。虽然项目提供了修路的经费,但并未包括田地的补偿。
农业现代化是尖岩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修建这样一条机耕道对于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条计划修建的道路长达2.2公里,需要占用近40户村民的十余亩田地。如何说服村民无偿让地,李兵最初并无十足把握。
“我们既要看个人账,也要算集体账;既要看机遇账,也算挑战账;既要看当前账,也要算长远账……”。为了做通工作,工作队先召开了一场“开智”会,给村民们详细分析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眼前与长远的利益权衡。
第一个签字的是尖岩村九组组长李国祥。
“我让地,工作队来了之后,大家应该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村里的变好,我相信刘队长给我们算的账,这条路修了生活会更好。”尖岩村九组组长李国祥第一个签字,他涉及的田地面积近8分,是占地面积最多的一个。
“我去做工作。”八组组长夏士宏所在的小组里涉及的人最多,对于个别难做通工作的,他一个个上门谈心,讲述路修好的好处。
李兵介绍,不到一个月,涉及的村民全部同意无偿让地。又不到一个月,路就修好了,没有任何阻工。
不到2个月的乡村速度,作为村里的领头人,李兵看来,这得益于工作队来了之后,村里规划制度的建立,村民集体意识的提高和统一。
在工作队的引领下,村里的党员们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事事当先锋,做表率。为村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村里涌现出更多的热心人。
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实施细则》《村积分管理办法》等规划制度的颁布实施,为村民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使得大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规范了村民的行为,也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管理水平。
此外,尖岩村还推行了“三长制”,建立了“片、组、邻”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全村被划分为4个片、10个组、30个邻,通过广大组长、邻长的积极工作,及时从微小处化解矛盾,有效维护了村庄的和谐稳定。
“心齐了,干什么都能成。”李兵相信,未来的尖岩村,一定会是一幅农旅融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