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枝叶虽小,关系到一株植物的繁衍生息;人民是江山,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红网联动四省媒体特别推出《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型融媒体报道,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跨越福建、山西、陕西、广西、湖南,从谷雨到冬至,以节气为链,以枝叶为条,记录下总书记手中所拿特色农产品与植物背后,一个个村庄、一条条河流的幸福巨变,展现“一枝一叶”间,流翠生金、情满山河的动人故事。
本期报道走进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聚焦一粒米背后的故事,致敬稻田里的追梦人。
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秦楼 李赛凤 常德报道
6月上旬,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飘洒大地,微风徐来,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的近千亩稻田绿浪翻滚,青绿色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起舞。
芒种节气后,再过一个月,就到了当地早稻的收割时节。
常德人的美好一天,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
早上8点半,90后新农人、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帅宇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简单地清洗完后,陈帅宇把米粉放进了沸腾的水里,晶莹透明的米粉在锅里舒展开来。
几分钟后,陈帅宇用漏勺把米粉盛起,浇上码子和汤汁,瞬间香气四溢。
陈帅宇笑着说,这碗米粉的原材料,正是源自自己田地里种植的优质水稻。
去年3月,陈帅宇与常德规模最大的米粉厂常德米粉鑫三香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了常德米粉原料种植基地、实验基地与加工基地。
如今,距习近平总书记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已过去了近3个月,当时的情景,依旧让陈帅宇历历在目。
“我一直记得总书记在考察时问我的问题:你的愿望是什么?未来还会不会继续干?”陈帅宇坦言,作为新农人,自己现在的愿望,依旧和当时一样,就是带领村民们提高水稻的品质、产量,帮助大家把种的粮都卖出去,让村民们有个好收成。
精耕细作施“粮”策
港中坪村位于常德市鼎城区西南方向的谢家铺境内,这里种有近千亩双季稻,是鼎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种稻基地,也是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所在地。
6月上旬,港中坪村的早稻进入了抽穗扬花期。
临近芒种时节,眼下,正是稻飞虱容易上苗的时候,吃完早餐后,陈帅宇准备去田地里仔细察看察看。
走在村道上,陈帅宇拨通了种粮大户彭正大的电话,彭正大正是第一个跟着陈帅宇种植优质稻的农户。
“达达,你今天忙不忙?不忙的话,我们去百亩高产新品种田地看看情况。如果产量好的话,明年都可以种这个品种。”
“好的,好的。”
“等你。”
陈帅宇口中的百亩高产新品种正是总书记来到港中坪村考察后,村里新试种的优质、高产早稻。
临近百亩高产新品种田地,陈帅宇看见了站在田埂上的彭正大,热情地和他打完招呼后,便三步并作两步,朝百亩高产新品种田地走去。
眼下,正是当地早稻的抽穗扬花期,站在百亩高产新品种田地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一根根稻杆挺直了“腰”,绿油油的水稻抽出健壮的稻穗。微风轻拂,翠绿欲滴的稻穗随风摇曳,翻出了绿色的波浪。
90后新农人、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帅宇(右)和种粮大户彭正大(左)在百亩高产新品种田地察看水稻情况。
陈帅宇介绍,今年水稻长势不错,前段时间给稻田洒药后,几乎没有病虫害的情况,预测每亩田产量能达到700公斤左右。“就像总书记说的,我们要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这样,农民种田也能赚钱,做事也越来越有干劲。
时间溯回至2015年,刚大学毕业的陈帅宇放弃了去国外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的衣钵,下定决心和粮食打交道。
“我返乡的主要原因是源于父亲。”大三那年的一天,陈帅宇接到母亲的电话,得知父亲因送粮不慎压断右腿、面临截肢风险。
那晚,听到消息后,陈帅宇急得在宿舍哭了。陈帅宇回忆,“那时接到电话后不久,我就赶回了家。当时,看到父亲躺在病床上,身体十分虚弱。他耐心地交代说,家里的担子,以后就交给我了。”
那一刻,陈帅宇感到十分心疼,内心萌生了一个想法:回到家乡,让父母不再那么累。
父亲痊愈后,父子俩开车跑了深圳、东莞等多个地方,学习取经。水稻种植的新出路在哪里?水稻种植如何才能做到产量高、品质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番走访学习后,他们发现了一个突破口——优质稻。
2015年,陈帅宇回到家乡后,看到乡亲们为种田成本高而发愁,结合参观学习得到的经验,他决定把优质稻引回家,创办公司与合作社,带领乡亲们一起干。
全自动精米生产线。
2015~2020年,陈帅宇牵头先后成立了湖南亿泽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鼎城区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鼎城区泽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在自学了解水稻生长全过程积累经验的同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优质稻种植。
如今,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已经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了600多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种植、加工、仓储、营销产业链。
农资供应平价让利,稻谷高于市场价收购返利,加工大米销售利润分红……作为第一批跟着陈帅宇干的农户,彭正大切实感受到了加入合作社的红利。
“2016年前,我家的农田只有50亩,只插一季,那时一亩田的产量只有800多斤,现在加入合作社,种植优质稻后,农田扩大到了350亩,一亩产量能达到1000~1200斤。”彭正大感慨地说,这8年来,自己的收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收入由2016年的4.5万元,增长到了39万元。
百亩高产新品种田地里,陈帅宇与彭正大穿梭于田间,仔细察看着新品水稻的生长情况。彭正大对陈帅宇说,“你办合作社时,我就是第一个主动找上门来种优质稻的。这一次试种新品,我肯定继续跟着你干。”
走出科技新“稻”路
“春争日,夏争时”,芒种是一个农事繁忙的节气。可如今在港中坪村,随着双季稻的种植与现代科技的助力,临近芒种时节,村民们完成施药、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后,就到了等待早稻丰收的农闲之时。
站在百亩高产新品种田地里,放眼望去,不远处有一个农机棚。陈帅宇和彭正大边走边交流说:“现在村里的田地,都非常适合机械化操作。眼下正是农闲之时,要不你跟着我们技术员一起学些农机操作,不仅可以把自家农田服务好,还有时间能进行一些社会化服务。”
彭正大点点头,说完,俩人朝农机棚走去。
“棚内停放的是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智慧农机。”陈帅宇介绍,如今,港中坪村从水稻耕种、防收,到烘干、精品线加工等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
智慧农机。
采访现场,陈帅宇说起了近年来自己感受到的一个农机变化。“2016年,我们的无人植保机无法智能定位、自动续航,要凭手上的感觉去操作。现在,经过不断升级、改进,我们的无人植保机控制间距、时间、用量都十分精准了。”
在陈帅宇看来,智慧农机的推广,不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也让每亩田实现了增产增收。
如今,在港中坪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种田的好帮手。全村近千亩稻田均实现了“五统一”: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插机抛、统一机械深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物化技术。同时,村里积极鼓励种粮户利用田埂种植大豆、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
彭正大笑着说,现在的农民早已不再是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大家在科技的加持下种出了“新田地”。
稻田里“长”出新希望
港中坪村近千亩稻田绿浪翻滚。
两千多年前,港中坪村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行吟泽畔”“渔父问答”的沧浪之水中心地带。
如今,港中坪村是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的核心区,这里种植的优质稻香飘四方。
上午11点,结束了田间的察看,陈帅宇和彭正大相约一起去咨询抗旱机井的最新政策,开着电动三轮车,朝村委会驶去。
车上,陈帅宇和彭正大聊起了8年来村里的新变化。陈帅宇说,要说改变,主要是水稻产量更稳定、品质更好了,抗病虫能力也更强了,现在,村里的稻田种植90%实现了机械化。
彭正大笑着回应道,这都多亏了政府,多亏了合作社。“以前遇到极端天气,我们农民就心慌,现在不管天气好坏,种出怎样的稻谷,合作社都会包收购,而且遇到种植难题时,合作社也会帮我们请技术员来指导解决,这让我们心里踏实了不少。”
几分钟后,电动三轮车驶入村委会小院。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代丽平见到陈帅宇、彭正大后,亲切地和他们打招呼。
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代丽平(左一)在村委会与陈帅宇(左二)、彭正大(左三)进行交流。
小院里,绿荫下,三人从最新的农业政策,聊到了下半年村里的新规划,聊到了自己下一步的新设想:
“今年11月,割完晚稻后,我们要进行小田改大田,把以前3~5亩大的稻田,扩展到8~20亩。”
“我们农户一定配合把小田改大田工作做好,推动智慧农机的使用。”
“我们合作社今年10月底,会完成智慧农业平台的建设,到时候农户在家里,就能实时看到田间的情况,轻松地种田,轻松地成为现代化新农人……”
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村委会的小院里。一亩亩优质水稻,将村干部、种粮大户与合作社负责人连接在了一起,连接着他们心中的美好期待,也连接着他们脚下未来要走的路。
(设计 邓琴 后期 李静怡)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编辑:廖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