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实习生 蔡田甜 长沙报道
洞庭湖,湖南的“母亲湖”,也被称为“长江之肾”,拥有着包括湿地、湖泊、森林、野生动植物等在内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如何将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能,是摆在湖南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政协湖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长沙召开。
7月29日下午,政协湖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长沙召开。会上,张彩平、陈洪松、李永波、陈燕东等4位省政协常委围绕“推进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培育大美洞庭绿色新动能”作主题发言。
加强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省政协常委、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碳中和与核能发展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彩平认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促进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洞庭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还存在着工作基础薄弱、核算能力不足、核算结果应用困难等问题。
因此,张彩平建议,夯实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应尽快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导则》,鼓励洞庭湖各县市区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张彩平认为,运用科技手段摸清生态产品家底并建立清单。采用“存量+流量”的核算方式,利用多种方法核算洞庭湖生态产品总值。
另外,通过搭建智能核算平台,实现数据在线填报、自动分析与结果一键生成,提升核算的效率与精准度,提升核算效率与精准度。开展核算业务培训,使非专业人员也能理解并掌握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则,胜任核算工作等。
同时,张彩平建议,进一步优化核算结果的反馈功能、拓宽核算结果的应用领域、以核算促提升来强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比如,根据核算结果设计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等指标,科学评价洞庭湖各县市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创造能力。
加强技术研发,促进芦苇产业重构发展
“近年来,随着环湖地区造纸企业的引导性退出,芦苇弃收与湿地生态功能维持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芦苇的资源化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提升,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洲滩湿地功能的正常发挥。”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陈洪松介绍,目前主要存在芦苇群落退化,生态功能衰退;新兴产业尚在起步,对芦苇的消纳有限;研发投入尚显不足等问题。
因此,陈洪松建议,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芦苇基食用菌-芦苇饲料-有机肥生产模式,构建并完善芦基产业体系。陈洪松介绍,这一生产模式不仅可解决食用菌生产和反刍家畜养殖对大量原材料需求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同时,陈洪松建议,积极引进国内芦苇制板先进生产技术,发展以芦苇为原材料的无醛芦芯生态板材,并延伸芦芯板产业链,建设板材下游绿色家具产业园。 此外,建议改进纸厂生产线,适度恢复以芦苇为原料的原色纸浆生产产能;重点从芦苇饲料加工技术研发、芦菇生产与加工技术研发及生产模式构建、芦基新材料研发、芦苇湿地生态功能维持机制等四个方面加强研发。
全方位推进洞庭湖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常委、民建岳阳市委会主委、岳阳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李永波介绍,洞庭湖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突出,生态文旅产业已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建设现代化美丽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抓手。
但目前洞庭湖区在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整体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机制方面尚有不足。
因此,李永波建议,严守生态红线,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对洞庭湖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勘查,在全面廓清资源基础上分类开发。“充分发挥洞庭湖水乡风光、湘楚文化资源和大湖经济优势,进一步整合相关部门资源。”李永波认为,要重点发展湖泊度假、生态旅游等业态,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将其打造成国际知名湖泊旅游目的地。
“洞庭湖生态旅游业要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规划设计,协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因此,李永波建议出台相应规划,进一步明确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相关市县要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组合。“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旅游热点线路,协同开发环湖综合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洞庭湖生态旅游季节组合形成全时游。”
同时,李永波认为,要加快推进洞庭湖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交通与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景区数字文化装备技术水平,形成沉浸式“互联网+展陈”新体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头部企业,同时积极鼓励与支持湖区生态旅游产业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本土生态文旅企业等。
健全洞庭湖区碳金融体系 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省政协常委,民建湖南大学委员会主委,湖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陈燕东认为,积极探索洞庭湖区碳金融示范建设,通过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绿色转型,保一江碧水永续东流。
而针对洞庭湖区碳计量监测、碳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足,陈燕东建议,构建合理的碳计量体系,实现洞庭湖区碳排放数据精准监测。
“针对洞庭湖周边森林湿地多、生物种类丰富的地貌特征,可以通过收集历次森林资源清查、土地利用变化和气象数据等资料,在周边各个县域划分监测点进行实地记录。”陈燕东介绍,之后再通过碳卫星、激光测绘和地面监测等技术,结合企业发电数据、地方碳排放因子等参数,运用人工智能、5G等新型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快速、准确的数据核算及验证,构建高精度的碳监测碳计量体系。
另外,探索以洞庭湖独特生态体系为架构的多元化碳金融产品,比如碳汇权证、碳期权、碳期货、碳债券、碳保险等新型碳金融产品。根据在洞庭湖地理特征下的表现形态,推出独特的湿地债券、湿地保险、林业期货等具有湖区特色生态价值的金融产品。
同时,多行业多市场协同运行,建立碳金融数字化产品交易平台。陈燕东建议,除目前已有的电力行业外,将洞庭湖周边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逐步提高有偿碳配额占比,给出碳配额的变化路线。“还可增加外部多市场的协同联动,构建电-碳-金融市场协同运行机制,在电力市场中通过绿电交易促进能源行业和用电企业低碳转型。”陈燕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