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区:“稻蛙共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4-07-05 10:36:09 央广网 编辑:李意一
字号:

7月3日,走进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爱莲街道云水村清又清农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呱呱”的蛙叫声此起彼伏,郁郁葱葱的稻田里,成群的黑斑蛙或徜徉水中,或在田边晒太阳,俨然一幅稻蛙共作、生机盎然的美好图景。

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鸣(曾玉娟 摄)

放眼望去,青青稻苗的四周分布着一排排浅浅的水沟,水沟向外连着田埂。烈日下的田埂上,热浪滚滚,而那些黑斑蛙却多藏身于稻苗的庇护之下。一旦将饲料轻轻投入清澈的水中,几只率先嗅到食物气息的“贪吃鬼”便会迅速从稻丛中蹦出,纷纷涌向饲料所在之处,饱食之后,黑斑蛙轻巧地跃回水中,享受清凉,有的则悠然返回稻苗下,静静地“消食”。

在养殖黑斑蛙的稻田中,每一块区域都被精心规划,四周以竹筏和网纱构筑起一定高度的围栏,顶部同样覆盖着密实的网罩。这种创新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阻止黑斑蛙的逃逸,还能够抵御鸟类、蛇类和鼠类的侵扰,保护蛙群不受损害,可使黑斑蛙的存活率提高15%左右。

养殖基地负责人刘刚要查看蛙苗的生长情况(曾玉娟 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基地负责人刘刚要感慨万千,过去,蛙与稻田本是自然共生的关系。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采用机械化作业,从播种到收割实现了全过程的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农田里的机械声渐增,而蛙鸣声却逐渐减少。

与过去不同,此地的“新”主要体现在稻田轻简化、养殖生态化、产值高效化。“稻蛙共作”作为一种立体种养模式,主要是通过“蛙吃虫、粪肥田”的方式,做到了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既节约了肥料成本,又提高了稻谷和水产品品质,还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黑斑蛙肉质软嫩、滋味鲜美,价格亦颇为可观。基地负责人刘刚要算了笔账,若能达到预期,基地将亩产青蛙2000斤左右,20亩可产出4万斤蛙,按照每斤18元的行情价格,预计销售额可达72万元。同时,优质稻谷的售价相比普通稻谷高出约20%,每亩能增收500元以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