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长沙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今年8月,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片区调研交流在长沙举行,“长沙样板”在17个试点城市中得到推介。
一年时间里,长沙围绕转型能力不足、转型路径不清晰等重点、难点问题,聚焦“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如何保障”,构建“1+1+N”推进模式,确立从遴选征集到应用推广的全流程“七步走”路径,着力打造开放、协同、共赢的数字化转型生态。
目前,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的480家规上试点企业中,首批74家企业均已完成诊断,进入改造实施阶段,34家已完成改造,预计本月将全面完成。
转什么?建立需求场景清单
所谓隔行如隔山。中小企业分布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也各有不同。
同一把数字化“钥匙”,不可能开所有转型的“锁”。
如何在共性需求的基础上,精准找到个性需求,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成为长沙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
试点以来,长沙选定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机械、先进计算)、1个国家生命健康产业(生物医药)和1个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行业(烟花鞭炮)作为试点行业。
市工信系统持续开展试点企业调研摸底,建立“一企一表”,形成“一企业一报告一建议一方案”,并汇总整理形成行业共性需求、企业个性需求场景清单,确保底数清、情况熟。
以工程机械为例。今年4月,13家首批改造实施企业与集成服务商达成了诊断服务合作意向。随后,诊断启动会、现场走访、诊断汇报、形成诊断报告……中小企业与集成服务商高质高效地完成了诊断评估工作,并发布了首批改造实施企业数字化共性个性需求。据统计,截至目前,市工信系统围绕4个细分行业,已收集需求、痛点665项,覆盖研产供销服等环节近100个二级场景。
谁来转?明确转型工作抓手
“抓手”是人手抓握、把持的部位,往往是最佳的受力点。
长沙理清思路、厘清责任,促进政府、中小企业、服务商三者协同,形成有力抓手。
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试点工作,4位担任产业链链长的市领导多次深入企业指导,市工信局明确推进模式、推进机制和推进策略,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30余个。
引培服务商赋能——遴选28家集成服务商,负责牵头开展行业需求调研、诊断咨询和项目实施;实行生态服务商备案准入机制,严格执行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打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完成150家生态服务商备案审核入库,围绕生产过程、智能管理决策等各类场景入库400余项“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通过带领企业参观先进地区数字化转型典型企业,了解各级扶持政策,引导其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转型策略,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既符合宏观发展方向,又紧贴企业实际。
怎么转?创新工作举措
明确了“转什么”和“谁来转”,“怎么转”成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围绕“不会转、不敢转”的难题,长沙推出四点破题之法:
一是示范转,创新试点打样机制。通过广泛发动、自主申报,征集改造实施企业“打标立样”,为后续批次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看到首批试点企业尝到“甜头”,第二批试点企业申报非常“火爆”,300余家企业即将进入诊断阶段。
二是培训转,切实提升转型能力。通过工信大讲堂、供需对接路演、行业培训、案例打造等多种形式,累计开展数字化转型相关活动6场,完成培训530人次,有力提升试点企业转型意愿和能力。
三是路演转,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举办8场供需对接系列路演活动,聚焦转型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试点企业与服务商对接交流,促成15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
四是平台转,发挥平台赋能作用。完成长沙市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21个基础功能模块建设,平台总访问量达20.16万人次。加快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利用平台赋能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
如何保障?健全推进体系
服务好企业这位“主角”,少不了“配角”的悉心保障。
以系统化思维,一体化推进,才能抓住整体和要害。在机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长沙尤为注重。
组织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周碰头、月调度、季总结、年考核工作机制……长沙的服务商遴选管理制度、“先征集、再实施、后遴选”的创新试点机制、强化金融支持等6项机制和做法得到工信部肯定和推广。
市级财政对中央拨付的1.5亿元资金,按照 1∶1 比例进行配套,用以支持企业改造、数字化转型标杆打造、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搭建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并围绕基础政策、升级政策和服务政策等方面出台12条具体奖补办法。
坚持效果导向,对于服务机构,优化考核体系,将企业满意度纳入服务商考核评价,同时明确服务商权责和行为规范,实行服务商动态管理,确保服务商规范执业。
“接下来,长沙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做法,坚定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各项目标任务,探索积累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努力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