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文旅融合的大冲彭氏宗祠丨文化中国行·宗祠寻脉④

2024-08-21 16:59:07 红网
作者:杨艳 张盟 陈杰 编辑:李意一
字号:

编者按:宗祠是民间建筑的瑰宝、美的殿堂,是乡村的人文大树,祖根所在。每一座宗祠都默守着自己氏族的灵魂,传承一个家族的历史血脉。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深入湖南各县市区那些传统村落和大院,开展田野调查和文化寻脉,特别推出《文化中国行·宗祠寻脉》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宗祠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的重要阵地作用。

8ac619db3df44ea8997eb53cff8b1933.jpg

大冲彭氏宗祠四周山色青翠,湄水绕祠而过,整个古建筑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

155799b20ea14f0f85fc1ad3bd4dde51.jpg

彭氏宗祠为娄底境内现存结构最完整、年代最久远、做工最考究的祠宇之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张盟 陈杰 娄底报道

导航里输入“大冲彭氏宗祠”六个字,你会看到不少跟评,其中一条写着“我的故乡,思念的地方”,并配发着一组祭祖的照片。看得出来,这是一名打拼在外的彭姓后人,于他而言,彭氏宗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顺着导航的提示,记者找到了彭氏宗祠的所在地,娄底涟源杨市镇高桥村。盛夏时节的村庄,平和静谧。远远望去,一座古建筑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顿时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祠堂里坐着一位老人,温和地和大家打招呼。他叫彭仁希,已经94岁,是涟源市大冲彭氏宗祠终身名誉会长。为了更好地讲述彭氏祠堂的故事,老人家手写了一份资料。一身布棉衣、双鬓斑白的他,精神矍铄,依然清晰地记得往事,对他儿时在祠堂里的读书和玩耍娓娓道来。

在与彭仁希的对谈里,我们逐渐了解彭氏祠堂260余年的过往,以及试图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的当下。

82182cd8b7524325bd3677c9e8d1a157.jpg

94岁的彭仁希,是涟源市大冲彭氏宗祠终身名誉会长。

一砖一瓦 是历史是家风更是乡情

大冲彭氏宗祠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由乐楼、主堂、享堂、关公堂、偏房等组成,系石、砖、木结构,其设计科学,雕花古朴自然,四周山色青翠,湄水绕祠而过,为娄底境内现存结构最完整、年代最久远、做工最考究的祠宇之一。

刚走到祠堂门口,便看见用红底黑字写着告示,上面记录着彭氏后人上次欢聚一堂的盛况,彭仁希介绍,那是2020年的冬至祭祀,当时来了好几百人,全国各地的都有,十分热闹。

从彭氏宗祠恢宏壮美的建筑风格,能对曾经的繁华略窥一斑。杨市古镇,位于涟源市南部的孙水河畔,据本地县志记载,这是一座已有上千年历史古镇,又称杨家滩。在历史上一直是湘中地区的商贸重镇,又是西进新化、北上梅城、东去湘潭、南达宝庆古官道上的重要驿站。盛时,“商贾云集,烟火万家”。

明清之际尤其是咸丰同治时期,湘军攻城掠地,军功显赫,杨市为千将之城,兴起了大批名门家族。他们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于是在家乡大兴土木,一座座花屋、祠堂、别墅拔地而起,在乡间星罗棋布,历经沧桑,留下了珍贵的古建筑群体。

彭氏族人在当地繁衍生息200多年,人丁兴旺,开始修建祠堂。高大巍峨的宗祠牌楼,遒劲有力地刻写着“彭氏宗祠”四个大字,熠熠闪光,尽管有些张扬,也很威风,可见当初建设者的那份荣耀和自豪。而“仁孝诚敬”四个字便是彭氏家族的族规家训。

彭仁希之所以能成为终身名誉会长,除了曾在当地任教30年,更重要的是,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在守护祠堂、翻修族谱。就在今年,94岁高龄的他,仍在出差走访彭氏后人。

“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雕一刻,是历史,是家风,更是乡情。”彭仁希说,宗祠是他青少年时期的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自己对祠堂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而这种特殊的感情,在2002年开始以一种新形式,让自己与祠堂越走越近,继而尽自己的力量,全心全意地守护着这座祠堂。

“我守的不是某一件物品,而是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文化根脉。”彭仁希说。

祠堂变私塾 见证革命峥嵘岁月

一座祠堂,承载着整个家族的历史;走进去,可感受传承了数百年的宗族文化气息;走出来,犹如穿越历史,聆听了一个漫长悠久的故事。

过去,杨家滩宗祠一般建于本族聚居之地,同时又为族塾之用。彭氏祠堂曾作为私塾,培育了许多优秀学子。解放前有一些公用田地,收取稻谷和租金,奖励在外读书人,近几年又设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子,书香门第,耕读传家。直到2002年,村中兴建小学,彭氏宗祠才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使命。

99f7646acb2a44df85032e89c2464cbc.jpg

采访期间,当地还原当年教书场景。

彭氏宗祠不仅是族人曾经的学堂,更是见证了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村中至今仍流传着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彭仁希告诉记者,1945年他在祠堂读小学,老师就是共产党员,还教学生唱革命歌曲。

1938年11月13日,长沙发生“文夕大火”,大火烧了5天5夜。长沙城成为二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涟源距长沙170公里,涟水、孙水、湄水尚可通航,成为学校外迁的目的地。就这样,历史赋予了涟源这个偏僻小镇以特殊的时代重任,也为涟源留下一段特殊的人文历史。

第一个迁来涟源办学的学校是湖南私立建国中学,于1938年2月在杨家滩复学,紧接着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租用佩兰堂等4栋古民居办学。当时连一所初中都没有的蓝田小镇及附近各地,学校林立,处处弦歌。最多的时候有21所。

“各大学校开展民众教育,不仅教大家以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谋生的技艺。整体提高了当时人们的素质,不少贫苦子弟因此考上中学、大学,彻底改变了人生。”涟源市文旅广体局一级主任科员彭冬余说,许多往事,都已化作尘迹,而孙水之滨的这一聚拢,赋予了杨市镇以特殊的时代重任,也为当地留下一段特殊的人文历史。

彭冬余也是大冲彭氏的后人,了解祠堂的历史文化,他在平时还关注修复祠堂的知识,经常指导村民如何爱护和保护祠堂,彭氏宗祠能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他作了不少贡献。

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宗祠 传承文化

只靠老人守护,祠堂缺乏传承的动力。所以,老人们也努力培养下一代人的宗祠感情。

“你在外面经商,有条件,要多关注祠堂,想想怎么把它恢复呀?”在族长彭建其的记忆中,多年前父亲说的这句问话,牵起了他对自家祠堂的敬重与守护之情,而“怎么把祠堂建设好”这也是所有彭家上了年纪的后人的心病。

为了了却老人们的心愿,2017年彭家后人筹建了大冲彭氏族务管理委员会,彭建其接下重任,成为祠堂的管理者和宗祠事务的统筹者,他开始整合各类人脉资源修缮祠堂。

2019年7月20日,彭氏宗祠孝德文化广场一期工程竣工,并于当年筹款进行了局部修缮,而后向村人开放,继而成为了老人最喜欢的活动中心。大家也经常聚集在祠堂,因为祠堂还是宗族的议事场所,比如,商议如何管理宗祠的问题,如何进行祭祖、婚礼等宗族的事务问题。

2020年组织的那场冬至祭祖活动,声势浩大,除了祭祖,还重奖了村里成绩优异的学生,轰动一时。本来计划着每年都举行,因为疫情原因耽搁。怪不得我们进门就看到关于“冬至祭祖”的告示。

1f6e189fe82a48e8987e99b8928a6257.png

2023年8月,彭铁在彭氏宗祠举行传统婚礼。

当年还有一个事情令大家津津乐道,那便是95后青年彭铁,大冲彭氏二十一代嗣孙,他在这座记载了家族岁月的祠堂,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婚礼。

“这是我认为的最高级的婚宴场,这里的亲切感和乡土风味是在酒店摆酒不能媲美的。”在彭铁看来,在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宗祠里操办喜宴,除了有光宗耀祖的欣慰,更代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

席间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彭铁的婚礼,也因为这间祠堂,绚烂厚重。

文旅融合 使古老宗祠重焕青春光彩

当年轻人爱上祠堂,也让理事会有了更多信心,大家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发展。

近年来,杨市镇大力推开闺阁深锁的重门,尘封百年的商埠重镇揭开面纱,境内湘军名将故居群和彭氏宗祠等古建筑被确定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明清建筑群落开始在旅游业和文化界叫响。除了名震海内外的湘军文化外,其古镇风采与自然景观亦算上乘。

为了跟紧文旅融合步伐,2020年3月21日,大冲彭氏族务管理委员会和彭氏宗祠文旅开发公司成功签约,携手实施文旅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杨市镇高桥村是脱贫攻坚省级挂牌督战村,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涟源市副市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王佩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深入调研,认为结合大冲彭氏宗祠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发挥其综合拉动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于是通过协调各方矛盾,多方整合资源,引进企业家,成功促成了此次签约。

按照规划,彭氏宗祠将开设英汉同文馆、彭祖养生馆、彭氏先贤馆、武术传习馆、草药科普园、非遗展示馆、农耕博物馆、婚俗体验馆、湘军水火席等项目,努力打造彭氏精神家园,构建从“湘军故里,千将之城”的杨市,经高桥大冲彭氏宗祠,再到龙山飞水涯景区的旅游线路,打响涟源的全域旅游品牌,成为龙山旅游的打卡胜地。

王佩良其实是湖南工商大学教授,2018年到2020年期间,他在涟源挂职任科技副市长。从事农村发展研究,走过全国很多村落的他,希望能挖掘乡村振兴里的宗祠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

“与全国其他村落祠堂相比,彭氏祠堂依靠民间力量,保存得很好。另外在外游子比较多,大家纷纷回祠堂来寻根问祖,文化认同、集体认同,都投射到祠堂上,进而推动村庄发展、文旅发展。”王佩良教授表示,由祠堂出面,举办祭祖、婚礼等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让年轻人持续关注传统文化的形式。

“人的文化之根是永远也断不了的,对很多人来说,守护祠堂,拜祭祠堂,更多的是基于一种责任,一种文化的认同。而这种责任这种文化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王佩良表示。

对于杨市镇的文旅融合发展,还有一个不遗余力的推崇者,那就是谢光辉。这个原本致力于经商的中年人,从长沙返回家乡,全心全力研究杨市镇的湘军文化,凡与湘军文化有关的书籍、专家、物品,乃至传说,都在搜罗之列,乐此不疲。谢光辉在镇中心开设了湘军人文茶楼和杨市镇旅游招待中心,广交四海朋友,只为将湘军文化发扬光大。

“不管是彭氏宗祠还是湘军建筑群,在杨市镇的每一条古道、每一个古镇、每一座古宅,都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底蕴,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文故事。”谢光辉说,今天,那些征战天下、功成名就的宅院主人早已远去,那些光鲜精美的雕梁画栋在风雨洗礼中渐失光彩,可“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湘军精神,依旧被庙堂嘉许,被江湖称颂。

相关报道:

洪江易氏宗祠广育人才 | 文化中国行·宗祠寻脉①

从家传到共享,张谷英村家训族戒的非常道丨文化中国行·宗祠寻脉②

曾八支祠:一座博物馆里的家国情怀丨文化中国行·宗祠寻脉③


来源:红网

编辑:李意一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