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9月29日讯 (记者 陈彦兵 谭苏昕 摄影 李长宏)到2035年,湖南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372.66万亩,美丽河湖基本建成,“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3.15%以上,美丽乡村基本建成……今天上午,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
为实现美丽湖南建设目标,湖南部署了七大任务。
(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部署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行动、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4项重点任务。要求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372.66万亩,全省非化石能源占比不低于30%。
(二)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部署了建设美丽蓝天、建设美丽河湖、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5项重点任务。蓝天保卫战方面,以“守护蓝天”攻坚行动为抓手,突出十大重点领域,抓好八大攻坚工程,加强重点城市联防联控,开展“创A行动”。全面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高排放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科学防治烟花爆竹等污染,推进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碧水保卫战方面,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开展长江保护修复、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黑臭水体治理等攻坚行动,推进雨污分流,强化枯水期、汛期和高温期水生态环境管理,加强生态流量管控。净土保卫战方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加强重点建设用地生态环境监管,严格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固废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进长沙、张家界等城市试点,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新污染物治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确保到2027年,全省水质优良率不低于97.3%,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到2035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美丽河湖基本建成,“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部署了建设美丽山川、实施“一江一湖四水”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3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推进长江岸线湖南段共保联治、生态廊道建设,科学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绿盾”行动等,筑牢自然生态屏障。确保到203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3.15%以上,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比达到12%左右。
(四)守牢美丽湖南建设安全底线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气候适应性社会。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控,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责任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环境应急基础能力建设。
(五)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湖南样板
以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加快推进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建设,积极培育美丽园区、美丽社区、美丽校园、美丽屋场等美丽单元。实施“五千工程”,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和美湘村”。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加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黑臭水体治理,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六)开展美丽湖南建设全民行动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健全绿色消费长效机制,推广绿色产品,开展“光盘行动”,发展生态旅游,倡导绿色出行,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环保设施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绿色卫士下三湘”系列活动。弘扬湖湘文化,推进生态文学创作,讲好“美丽湖南”故事。
(七)健全美丽湖南建设保障体系
部署了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激励政策、加强科技支撑、加快数字赋能、实施重大工程5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联动机制。强化税收政策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开展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发展绿色金融。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重金属污染治理、矿涌水治理、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成果转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建设天空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快智慧执法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减污降碳协同、环境品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