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恰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永州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8月21日,“红色足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暑期见习营正式开营,湖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科技学院三所高校携手,正奔赴永州各地,追寻红军永州长征足迹,感怀前辈长征精神,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时代风云,见证今夕山乡巨变。即日起,红网推出《“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专栏,刊发实践过程与成果。
指导老师:张兴莎、许丽君
通讯员:李志晓、肖悦、曹子贤、石佳璐、李曼姝、梁晓北
杨双华正在接受采访。
8月27日,“红色足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暑期见习营第6小组探访了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这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卓越先驱李启汉的家乡。
码市镇交通便利,红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生产基地。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数码市镇那一群奋战在基层一线的80、90后青年干部,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启汉遗志,推动码市镇的新转变。
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90后”杨双华毕业后通过选调生考试,开始扎根基层,现任码市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同时担任民主村、厚塘村、辇江村3个村的包村干部。
成为码市镇基层工作人员后,杨双华积极联系村干部,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倾听百姓呼声。在下村调研中,杨双华了解到“烘干机问题一直都是种粮大户的一个心头痛”。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号召下,码市镇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产业,有早、中、晚稻共计两万余亩,是名副其实的产粮大镇。往年稻谷丰收时,面对天气多变和晾晒面积不够等困难,为了防止稻谷发霉发芽,农户们只能多走近50分钟的山路,将稻谷一车一车运到镇上唯一一台小型烘干机处烘干,有的粮户甚至还要花费更高成本运到外镇、外省进行烘干。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早稻收获后,一车车稻谷可以直接运到“家门口”的厚塘村进行烘干。
走进厚塘村的一块大面积空地上,见习营的学员们看到地面矗立着两台高高的绿色机器,杨双华说:“这就是我带着同事们去河南考察后购买回来的。”
原来,自从了解到粮户的需求后,杨双华一直将粮户的呼声记在心里。因此今年4月份省委组织部下发每年扶持村集体经济的项目指标时,杨双华积极联系相关村干部确定选址,详细撰写项目策划。
六月份项目审批通过后,为了赶上早稻丰收,杨双华于7月5日亲自带队去河南周口考察。在他的积极跟进下,烘干机于7月19日就被运到厚塘村进行安装了,8月1日投入使用,赶上了早稻收获的末季。
8月1日晚,烘干机首次投入运行时,因为下雨和操作不熟练的缘故导致管道堵塞,电机烧坏,机器无法自动将稻谷吸入烘干,为了防止稻谷发芽,给粮户带来损失,杨双华带着五名厚塘村村干部从晚上八点干到凌晨两点,将粮户的稻谷,一锨一锨铲到烘干机中。第二天一早,他们就把电机拆下来,重新修好,并请技术人员进行再次调试。
连着三个周末,杨双华和厚塘村村干部都待在烘干基地,以便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既然粮户相信我们,我们就要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他”,杨双华说。
目前,烘干机已经为周边粮户烘干了近80吨稻谷。烘干机为粮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强了厚塘村的造血功能,反过来也可以为村里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是一个“双赢”的项目。
解决了农户最忧愁的烘干问题,杨双华还想将剩下的项目资金用来建一个育秧大棚。“因为育秧大棚是实现科学种田必备的基础设施,有助于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杨双华说。
在向采访人员介绍村干部和自己的同事时,杨双华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每个人的优点和努力。他说道,“这个项目能办好,也是村干部和我的同事给力。”
杨双华告诉我们,在安装烘干机的十天中,厚塘村支部书记李继明开着自己的吊车在基地守了十天,“那些材料全是李继明自己用吊车一块一块吊上去的”。
谈到带团队的“秘诀”,杨双华表示一是要融入他们,以朋友身份相处,二是什么事都要和他们一起去干,“大家都齐心协力把我们共同的事情办好”。
“我们和杨部长就像朋友一样。他非常关心我们,经常打电话问我这里的情况。”厚塘村党支部副书记何艳芬在提到杨双华时笑着说道。
傍晚采访结束后,杨双华在食堂吃晚餐,得知还有村干部守在烘干机基地工作,便匆匆扒了几口饭,用打包盒装好饭菜,带到基地上去给操作人员用餐,“不能让他们饿肚子。”杨双华笑着说。
与杨双华一样奋斗在码市镇基层一线的青年干部还有很多。
赵进豪正在讲解。
1993年出生的赵进豪,是土生土长的码市镇人。
2019年,大学毕业后,他在贵阳从事房地产策划工作,两年后,他通过三支一扶招聘考试回到家乡,现任码市镇朝阳村驻村干部,兼任码市镇宣统室副主任、李启汉故居管理所负责人。2023年4月,他加入李启汉故居兼职志愿讲解服务队。
没有讲解经验的他,除了查阅李启汉相关书籍和影视资料,还经常向老讲解员请教如何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随着参观人数增长,讲解工作也随之增多,“最多一次,我一天讲了七遍”。被问到成为兼职讲解员的原因时,他说:“我觉得我有必要让更多的人认识李启汉这位革命先烈。而且每次讲解,都是对我精神的一种洗礼。”
同时,赵进豪还是朝阳村的驻村干部。谈到最令他有成就感的事,赵进豪回忆道:“有一个叔叔,最开始都是叫我领导。后来随着交流多了,他开始叫我赵主任。再后来,他竟然叫我小赵。而最近的一次,他打电话给我,直接叫我进豪,当时把我感动得不行。”从领导到进豪这一称呼的变化,是因为赵进豪一次又一次帮叔叔解决困难,包括帮他母亲进行养老认证、告知他去农资站领种子、帮他申请洪灾补贴等等。在一次次打交道中,赵进豪对于叔叔来说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帮他解决问题的“进豪”。
当被问到基层工作累不累时,杨双华和赵进豪的回答惊人的相似,“虽然累,但是也很开心”。杨双华说:“不要问我们累不累,要问我们值不值得,为百姓干了事实,我们就觉得很值得。”
码市镇基层一线还有很多这样的干部,比如共同筹建烘干机的厚塘村村支书李继明、党支部副书记何艳芬,以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干好每件事的码市镇办公室主任陈洁……这群基层一线青年干部,真正做到了不辞辛劳、一心为民、敢为人先,他们将李启汉所体现的“奋斗、认真、公断”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为码市镇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