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厅长朱皖。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兵 谭苏昕 摄影 李长宏 朱丽萍 李赛凤 长沙报道
“湖南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4%,排名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9位;新增144名国家级科技人才、总量近千人,为湖南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底气。”1月24日,首场“厅长通道”现场,省科技厅厅长朱皖介绍了2023年湖南科技创新成果,以及下一步工作举措。
培育新质生产力 实施创新提升行动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
2023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支撑。
科技创新攻坚仗出新出彩,“五大标志性工程”聚势起势,“4+4科创工程”出人才、出成果、出竞争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47项,低镉水稻品种、可变径斜井掘进机等17项国际国内“首”字号、“最”字号成果,展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湖南担当。新增2400家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刚刚,伟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科学系统部署。”朱皖表示,“新的一年,将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做好‘六提’。”
标志性工程提速。聚焦推进长株潭自创区提质升级、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实施“4+4科创工程”、建设湘江科学城、推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等“五大标志性工程”,切实履行牵头部门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实行专班推进。制定项目、平台、人才支持政策,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全力打造创新发展引擎。
平台能级提档。积极推动“4+4科创工程”纳入国家创新布局,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实现突破。加快在湘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争创1-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科研攻关提能。绘制“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图谱,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布局10家左右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稳步增长,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人才支撑提质。深入实施顶尖、拔尖、荷尖等“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增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湘智回归等专题,支持科技领军人才100名、创新团队100个、青年科技人才500人。
成果转化提效。加快出台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实施“双高”对接行动,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全力建好湖南高等研究院、湘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教研融合的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组织开展协同攻关,当好“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创新生态提优。全面贯彻落实刚刚出台的湖南省科技进步条例,全力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1项改革任务,更好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入更多“金融活水”。
“456”计划赋能湖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湖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湘军”享誉全国。近年来,湖南以马栏山获批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抓手,大力推动文化和科技“双向奔赴”。
如,在湖南博物院,参观者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穿戴设备,就能沉浸式体验传承千年的湘楚文化;在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全员加速中》引入虚拟现实互动等技术,带给了观众更多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省科技厅制作的《科技湘军勇登攀》十期特别节目,传播影响力值超过了1个亿,创新的文化正不断深入人心。
”我相信今年的春晚长沙分会场,一定会有高科技的加持,为观众展现‘水墨长沙’的文化科技融合视听盛宴。”朱皖介绍,下阶段,省委省政府开创性提出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作为牵头部门,科技厅将通过“456”计划,全力抓好落实。
——“4”就是聚焦音视频、文化旅游、文化装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4大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和创新应用。
——“5”就是建好马栏山实验室、数字博物馆、广电芒果城、文化装备创新中心、文化大数据中心5大项目,打造示范标杆。
——“6”就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能级平台创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培育、精品内容生产创作、生态环境营造6大行动,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突破200项以上文化共性关键技术,引培300名以上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育4000家以上规上文化企业,建成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让湖南文化更有‘研’值,使湖南文化产业更具‘含金量’。”朱皖说。
来源:红网
编辑: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