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之秀丨新征程新样范·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南⑥

2024-01-08 09:18:13 湖南日报 编辑:张俊
字号: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千百年来,陶渊明游常德市桃花源写下的《桃花源记》,算得上是乡村游记的“天花板”。

千百年过去,再看如今的现代化湖南,越来越多的秀美乡村,如同珍珠一般,点缀在三湘四水之间,熠熠生辉。

湖南乡村,秀在哪里

美得让人心醉的,何止是桃花源。随便提起一个湖南乡村,都是“响当当”的。

有影响全国的“精准扶贫”首倡地——

花垣县十八洞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一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从十八洞村出发,在三湘大地全面展开。

十年过去了,这个群山环绕中的千年苗寨,富了、美了、润了,成为国家5A级景区,吸引着无数人翻山越岭而来。

有感动中国的少数民族古村落——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用“半条被子”的故事感动中国。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瑶族古村落,枕山、环水、面屏,青砖黛瓦、幽长巷道,朴素的马头墙,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小山村蝶变为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每年迎来100多万人接受洗礼。

有山乡巨变的文学村庄——

“不上五年,一到春天,你看吧,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嫩黄的橘子花,开得满村满山……工人老大哥下得乡来,会疑心自己迷了路,走进人家花园里来了。”

1958年,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出版,轰动中国文坛。或许周立波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他在书里畅想的乡村未来美景,如今已变为现实。不管春夏秋冬,每到双休日,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总是游人如织。

有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弘扬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先后走出28名博士、176名硕士、近1000名大学生。

有中国银杏第一村——

双牌县茶林镇桐子坳村,有3000多株银杏,其中有一株树龄达到了1603年以上,堪称千年银杏王。每到秋天,桐子坳村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模样,人们远道而来只为一睹它的风采。

这些如同珍珠一般的美丽乡村,时常引人遐想:假如陶渊明游历今日的湖南乡村,将做何感想?

湖南乡村,凭什么这么秀

如果把美丽乡村比作貌美女子,这份美,既靠遗传和天赋,也靠打扮和努力。

湖南自然风光秀丽,湖湘文化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红色资源丰富。打造美丽乡村,湖南底子足。

乡村是中国人的根。纵观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湖南起步早。

前有浙江“千万工程”做范本,后有各地因地制宜来创新,湖南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特经验:

仓廪实而知礼节——从强产业到美乡村

物质是基础。没有经济实力作支撑,美丽乡村只能是“海市蜃楼”。强产业,鼓钱包,是湖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做的第一件事。

十八洞村就是最好的例子。

“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山高沟深路难走,有女莫嫁梨子寨。”10年前的十八洞村,是一个穷得让人心痛的地方。

“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后,十八洞村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发展乡村游、种猕猴桃、开发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88元人民币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

十八洞村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苗寨欢歌里,这个曾经穷得让人心痛的地方,变成美得让人心碎的地方,“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各地情况不同,如何强产业,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

湖南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中之重扶持乡村产业。各地挖掘优势资源,大做“土特产”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打牢物质基础。

“土”,就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例如,北湖区华塘镇吴山村用莓、虾、沃柑、茶4个产业带“活”全村,八百年古村成为新晋网红。

“特”,就是突出地域特色,唱响“湘字号”品牌。例如,长沙县金井镇,一片茶叶带动小镇变强镇、茶园变景园,该镇年产茶2万吨,每年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产”,就是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资阳区长春镇先锋桥村种植木槿花,带动观光旅游、开发洗护用品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村集体收入翻了一番。

开发“土特产”,农民钱包鼓起来。连续多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

产业强,带动农民富。手头阔,扮靓乡村劲头足。在汝城、醴陵、会同,政府引导村民、乡贤、企业等社会各方力量,纷纷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各地保留传统与特色,实现各美其美,全省已累计建成10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占全省总村数的43%。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从外表塑形到内在铸魂

俗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类比美丽乡村,既看外表、也要看内涵。

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便是借助“内涵”出圈。都说“寒门难出贵子”,秧田村却盛产博士。其中的“秘诀”,便是“耕读传家”精神。

在秧田村,90多岁老人自愿捐出老屋建书屋,书屋定期开展文学作品赏析、诗歌创作等文化沙龙或主题讲座活动。

每家的父母都跟子女有个约定,父母不打牌,孩子不玩手机。邻里之间不比谁家富裕,就比谁家孩子会读书。老人60岁开始学认字,10年间识字超4000个……

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远近游客慕名而来,秧田村走上了文旅融合之路。

为美丽乡村铸魂,和美乡风建设是重要抓手。

一方面,湖南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另一方面,对正面典型进行鼓励,通过宣传进行引导。

不少基层干部放下“架子”、走上舞台,成为演员、宣传员。涌现出南县《考镇长》、东安县《有我》等一批优秀“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倡导勤俭节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文明新风。

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桐冲口村,打造“千年瑶寨”,弘扬瑶族文化,国家级贫困县变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

放眼三湘农村,文明乡风浩荡来。目前,全省建成省级以上文明村镇553个。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从“一时美”到“持续美”

美丽乡村建设,“一时美”容易,“持续美”却不易。

试想一下,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是参与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如果仅靠政府力量,眼巴巴只望着政府的项目资金,肯定难以见长效。湖南创新基层治理,引入各方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活力。

充分发扬村民自治,实现美好家园共建共治共享。多地实行家门口“三包”制度,村民卫生意识提高,村容村貌改善。娄底市新化县琅塘镇成立近7000人的志愿者队伍,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创建文明乡风。该镇7人入选“湖南好人”,获评第二批湖南省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美丽乡村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冷水滩区组织成立“永州大伯”调解工作室,推动乡村矛盾及时有效化解。衡南县三塘镇大广村设立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聘请司法工作人员担任法律顾问,连续3年无一例矛盾纠纷上交,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与服务水平得到有力提升。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邵阳市大祥区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整合接入平安、教育、防溺水、政务等摄像头2787路,采集30余万人、13万余栋房屋信息,构建了区、乡、村、组四级联动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

放眼如今的三湘农村,呈现一幅幅“产业旺、乡风好、治理优、生态美”的幸福乡村新画卷。

湖南乡村,如何更秀?

展望未来,如何让湖南美丽乡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湘伴君认为,要抓住乡村规划这个基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扎实推进村庄规划落地落细,让乡村规划更实用、更管用、更好用。

从实践中来看,例如像沙洲村这样的古村落,得益于科学的规划,历经百年,愈古愈美。

同时,要抓住强产业、增收入这个关键。美丽乡村建设,动工即需花钱,钱从何处来?光靠政府项目资金,肯定是不够的,也不是长久之策。

各地要县城引领、中心城镇带动,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

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持原貌,发挥特色,采用经济实用的原则,避免“造盆景”式的浪费,确保投入有回报,建设有成效。

还要注重稳步扩面。当前美丽乡村数量占全省乡村的比重还不足一半,要梯次铺开,全域推进。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湘伴君设想,若陶渊明再游湖南,游记描绘的景致应当不输《桃花源记》。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