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丨这里如何成为1053名孤儿的“家”?

2024-02-06 13:10:05 央视新闻
作者: 编辑:秦舷
字号:

春节前,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跟随在湖南长沙读书的学生一起回家。而这个家,有点特殊,它是个园子——湖南湘西州慈爱园,这里也是许多孤儿们的“家”。

原先无人关心的生活细节

在这里都有人知晓、有人关心

湖南湘西州,武陵山脉贯穿全境,下辖七县都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九年前,经民政系统摸排,全州孤儿共1891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5倍。

2015年,湘西州政府设立慈爱园,实行散居孤儿集中养育,成为当地第一所专门的孤儿服务机构。

每天早上,园里充满着此起彼伏的叫早声。“到点了,起床了……”,每句“起床了”后面都跟着一个孩子的名字。

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饭、坐校车去学校……他们的生活,和普通家庭里的孩子一样。而普通,对这些孩子来说十分宝贵。

“XXX,吞口水痛,明天给他领点药。”

“XXX,要剪头发。”

“XXX,虎牙松动,尖牙从侧面长出来了。”

原先孩子们这些无人关心的生活细节,都被详细地记录在了辅导员的交班本上。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自己长大的每一步,都有人知晓、有人关心。

敌意、攻击、回避

是他们的自我保护方式“小时候有没有因为你的家庭受过欺负?”

这是园里的孩子在成长时常常被问到的话题。有孩子曾被旁人说“没有父母”,她的应对方式是:“我直接骂回去,一个打他们三个。没打赢,再躲到一旁哭。”

孤儿的身份,在这群孩子的内心留下“自卑、敏感、封闭”。

“哭、闹、吐口水、骂脏话……”一些孩子入园时,会带着原来成长环境中的习惯。敌意和攻击,是他们熟悉的模式,也是他们成长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有些孩子甚至完全不敢与人接触,对他们来说,回避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小贾刚入园时因为不会使用热水而觉得羞愧,她不敢向人求助,以为会遭到数落。然而相反的是,园内的阿姨很耐心地帮助了她,“她说我告诉你怎么做,完全没有让我有负担、羞耻的感觉。”

在她看来,“亲人”就是可以教他们一些看似非常简单,但是不会的事。

园长→薇妈

九年来她家访的路遍布湘西

小贾口中的“亲人”,就包括慈爱园园长张薇。

在接下慈爱园创园园长的工作前,张薇曾在州社会福利院工作。虽然都是从事社会福利工作,但是慈爱园开园前两年,张薇还是几度“崩溃”。

开园第一天,“孩子哭,年轻的辅导员也跟着哭”,包括厨师和门卫,26个员工都没见过这阵仗,“头都炸了”。

开园后,有孩子半夜从三楼剪开防盗网,偷跑出去上网。园门口有条河,夏天的晚上,张薇总睡不着,“怕孩子偷偷下河”,必须派人巡逻……

“征得本人和监护人的同意,是孩子入园的必要条件。”

为此,张薇几乎家访过园里的每一个孩子,核实信息了解情况。九年来,她家访的路,遍布全湘西。

小向是2015年首批入园的孩子,目前在读大二。她的父亲打工时脑溢血去世,母亲生下她后就离开了湘西,从此杳无音讯。

童年的小向,待在奶奶打猪草的背篓里,“没时间管,头上长满虱子”。但奶奶知道,得让孩子上学,于是把孙女送去了慈爱园。

半年后,小向头上的虱子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如今,小 向对张薇的称呼也早已不是园长,而是“薇妈”。

“要斩断代际贫困,孩子要受教育”

他决定把大山深处的散居孤儿聚在一起

就是这样一个被众多孤儿认为是家的地方,从创办以来却一直伴有争议。

2010年,我国制定了孤儿最低生活费标准。在湘西,孤儿最低生活费标准从2011年的月均600元,增长到如今的超千元。很多人提出质疑,吃穿有保障,为什么还要搞“集中养育”?

回忆起当时的决策,慈爱园的推动者、时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武长说,要做到精准扶贫,党委政府必须把弱势群体保障好、把孤儿保障好,否则就是失职。“生活费,只能供吃饭,但要斩断代际贫困,孩子要读书,要受教育”。

他认为,把大山深处的散居孤儿聚在一起,是最适合湘西的办法。

关于教育,彭武长的理念是“让他们读适合自己的书”。如果孩子成绩一般,那就学技术、学技能。为此,彭武长前后联系了12所职业学校,前后多次上门拜访,“一是在招生上有支持,二是减免学杂费,更重要的是指导孩子未来就业。”

九年过去,湘西州已建起8座慈爱园,覆盖所有县市,集中养育了1053个孩子。从园中长大的298人,全都获得中职及以上至研究生的学历。

小熊是州慈爱园的第一位研究生,当初因为在考研复试时压力大,张薇还专门去长沙陪她备考。小熊说:“我觉得一个家庭能带给你的东西,慈爱园都会给你,它可以一直做你的后盾。”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秦舷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