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三A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主任黄水波。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何青 北京报道
“我带来的这条建议,更像是我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复盘或思考,这是很多工学学术性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相似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三A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主任黄水波提交了《关于加强“工学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技术应用转化”的建议》,一方面为工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借鉴,另一方面助力我国科技应用转化。
黄水波一直从事研发工作,他深刻地感受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大,人民整体学历水平也在逐年增加。
但与此同时,他也发现,当前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同时学科研究人员分布不均,制约技术发展。
“作为应用科学发展‘主力军’的工学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毕业初期会出现无法快速找准研究方向及频繁跳槽,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的现象。”黄水波满是可惜地说道。
对此,黄水波建议,教育部出台高校工学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实践学习时间至少半年的相关政策指导;工学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对应实践企业/单位签订实习短期协议,与对应实践企业/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对工学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做适当调整,提升实践学习的占比,适当降低成绩、论文及专利的硬性要求。
黄水波告诉记者,当前,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认为,可以将此模式先在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学术型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试点推行至少半年的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考量工程学、土木学等其他工学学科是否需要至少半年的社会实践,从而综合考虑经济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培养模式。
“提升实践学习占比,一定程度上或许会减少理论学习时间,但有利于提高技术应用的转化率。”黄水波总结自己求学、工作历程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