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经开区白牙市工业园森淇尔乐器车间,员工在赶制海外订单。(资料照片)严洁 摄(湖南图片库)
3月19日,东安经开区吉他产业园,紫溪市镇村民唐德平,一手扭动金属旋钮,一手抚着琴弦侧耳倾听,平均不到十分钟就能完成一把吉他调音。作为资深调琴师,唐德平经手校准的吉他超过10万把。
如今,每年有20多万把“东安制造”吉他,漂洋过海,销往10余个国家和地区。
短短数年间,吉他产业空白的东安县,崛起“吉他小镇”,涌现一批技艺精湛的“吉他工匠”。
拨动东安吉他产业发展的第一根“琴弦”
唐智明是湖南歌诺雅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安吉他产业“无中生有”的第一颗“种子”,就是由他播下。
2016年,经东安县领导的盛情邀请,在外已闯荡22年的唐智明,把广州的吉他工厂整体搬回老家东安——一个与吉他产业毫不沾边的内陆县。
客户会不会有想法?
经过事先充分沟通,客户更在意产品质量和性价比,不会纠结产地。
技术骨干会不会流失?
当时广州工厂的技术骨干大多是东安人,这些漂泊的游子都想回家,继续跟着唐智明干。
“回来是天时地利人和。”依托这支心齐劲足的“东安军团”,唐智明拨动了当地吉他产业发展的第一根琴弦。经过短短3个月磨合,湖南歌诺雅就走上了正轨,生产的古典吉他备受欧美市场欢迎。如今年产值比在广州时翻番,达到4000多万元。
“要将东安吉他卖向全球,必须引进一批志同道合的企业,把产业做大做强!”为打破孤军奋战局面,唐智明化身“招商大使”,向外地的合作伙伴发出邀约。
凭着唐智明在吉他圈内的影响,湖南省泰源乐器有限公司、湖南省永晟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等实力雄厚企业纷纷落户东安。
一粒种子催生一片森林,拨动琴弦奏响产业奋进乐章。
东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廖祝春介绍,2023年5月,东安吉他产业园开园。目前共有吉他产业链企业21家,年产值26.67亿元,逐步形成全国中高端吉他制造第三大聚集地。
到全世界精挑细选优质木材
东安楚门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吉他展厅,优雅时尚的民谣吉他环绕陈列,前来参观的客商轻挑琴弦,琴声圆润亮透,余音绕梁。
“我们在全世界精挑细选优质木材。”公司副总经理康卫平拿起一把民谣吉他,逐一介绍各部位木料产地,“面板是欧洲云杉,琴颈是刚果桃花芯木,指板是印度玫瑰木……”
去木材仓库转一圈,记者发现,每家吉他企业几乎储藏了十多种来自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的进口木材。
背靠全县优厚的森林资源,东安吉他企业用材为何舍近求远?
“好吉他得靠好木材!”康卫平解释,木料的品种、产地、树龄不同,音色也会各不相同。进口木材的音色效果更佳。“要打造一把好吉他,材料会说话,做不了假。”
“好木材是基础条件,还得遵守传统制琴工艺,尊重木材的自然天性。”湖南歌诺雅董事长唐智明说,刚买回的木材富含水分和油脂,不能直接用来做吉他木料,需经过3年以上的自然风干。
唐智明透露,园区吉他企业严格遵守自然风干古法,平均每家仓库的木材储备量价值2000万元以上。
经历200多道工序,一根木头才能变成一把东安吉他。准备木料不过是前奏。
园区吉他企业,以用户为中心,把“工匠精神”融入每道工序,精益求精。
大规模智能制造,打造自主品牌
东安楚门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数控加工中心,偌大车间里,最忙碌的“工人”当属智能机械臂。
3年疫情,东安楚门积极转型,苦练内功,变“制造”为“智造”,目前拥有两条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0%以上,业界领先。
“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带来生产效率翻倍,产品质量跃升。”公司副总经理康卫平深有感触地说,公司月产中高档民谣吉他3000把,多项关键性能指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产品畅销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竞逐智能制造新赛道,打造自主品牌,东安吉他产业加速向上跃升,中高端吉他产量约占全国20%。
积极走出去,广交朋友。参加美国、上海等地乐器展会;利用跨境电商推动品牌“出海”。东安吉他9成以上订单来自海外,2023年出口突破2000万美元。
东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廖祝春透露,预计到2028年,东安乐器(吉他)制造及配套企业达60家左右,中高端吉他产量100万把以上,拥有5个以上自主中高端品牌,东安将成中国中高端吉他制造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