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韵”新“声”——记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

2024-05-18 10:08:30 新华社 编辑:宋芳
字号:

20240517ccf434e021ba45a9b10085601653b9b6_202405171c850997090b4c10b11621ae2750044b.png

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再现西汉初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热烈浪漫的想象、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

这是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

2024年是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文博人接力探寻、勤耕不辍,让中华瑰宝传扬,让民族自信激昂。

汉风重现 举世轰动

半个世纪前,湖南长沙东郊五里牌外,有两座高大、马鞍状的相连土包,当地人称“马王堆”。

2024年5月16日,游客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参观。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1972年1月16日,一场重大考古发掘在此启动。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墓葬重见天日:

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灿若云霞的绣品;500多件精美漆木器,漆鼎中仍残盛鲫鱼藕片芹菜羹;奇异诡谲的神秘帛画;包含失传文献的十三万多字帛书、简牍;木俑、陶器等各类日常用品……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长眠地下两千多年的一号墓女主人辛追出土时,皮下软组织柔软有弹性,四肢可自由弯曲伸展,睫毛、脚趾指纹、耳内耳膜都完好可见。

这是2024年5月13日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拍摄的素纱单衣。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率先向全世界公布马王堆一号墓发掘情况,举世轰动,1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竞相转载、报道。

这是2024年5月13日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拍摄的木俑。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1974年1月,马王堆三座墓葬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套)。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保存之完好、器物之多样、制作之精致、内涵之丰富前所未有,至今仍是衡量汉初社会发展的实物标杆。”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说。

“汉代人也爱吃腊鱼腊肉和烧烤!”“辛追夫人有这么多化妆品,她也爱美呢!”……马王堆,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西汉时期百科全书。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马王堆导引术”养生功法为体育必修课。这套功法改编自马王堆出土的现存最古老气功图谱《导引图》。

这是2024年5月13日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拍摄的《导引图》。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谈及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日本东京药科大学特命教授小曾户洋说:“《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等,是我了解《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典籍背景的珍贵史料。”

出土文物中,古今呼应的人文“密码”让人共情。“漆器上的‘君幸食’‘君幸酒’等字样,就是‘请您吃好喝好’的意思,这是两千年前的人间烟火。”湖南博物院馆员李明洁说。

这是2024年5月13日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拍摄的“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将上古传说中的众多祥瑞元素,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画面展现于丝帛之上。“它至今仍具有令人感动的精神力量。”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汪悦进评价道,马王堆T形帛画布景壮丽、想象奇特,其精巧严密的设计思路和浪漫宏大的时空想象,在全人类艺术遗存中独树一帜。

这是2024年5月13日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拍摄的T形帛画。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广濑薰雄认为,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发现不胜枚举,像马王堆汉墓这样引起人类社会广泛关注的,并不多见。

岁月绵长 汉“梦”日新

50多年前,马王堆一号墓发掘时,正值湖南阴冷多雨的冬日。考古工作人员和长沙多所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奋战,身上沾满泥水与汗水……亲历者回忆。

喻燕姣说,周恩来总理对马王堆发掘等相关工作作出批示,相关部门调集了当时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动物学、医学、文物保护等众多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发掘和研究。

一代代文博工作者日复一日付出,让一件件稀世奇珍再现神奇。

这是2024年5月11日拍摄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遗址。新华社记者 戴斌 摄

站在“长寿绣”药枕的橱窗前,湖南博物院藏品保护中心副主任董鲜艳说:“这个枕头出土时糟朽严重,是纺织品文物保护专家王㐨老先生精心修复的。50年过去,仍然保存得非常好。”

2024年5月13日,湖南博物院藏品保护中心副主任董鲜艳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50年来,湖南博物院已构建起一套古尸保存环境模拟体系,通过使用制冷系统、液体浸泡、层流空气净化系统等方式,防止“辛追夫人”腐烂、发霉和变色。

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刘亮介绍,目前古尸皮肤弹性仍然存在,其蛋白质降解和骨组织脱钙现象均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进入新时期,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的助力,让马王堆实现“穿越”千年、古今相映——

“天宫美景万般好,全赖人间有忠良”……湖南博物院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携手打造的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让观众品味2000多年前的亲情、爱情、家国情。

湖南博物院还通过AI等技术打造了辛追数字形象,让沉睡多年的辛追夫人,以鲜活姿态重现于世,未来“她”还可以与人们对话、讲述西汉历史。

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介绍,今年1月,湖南博物院推出新举措,向湖南省高等院校,以及文化、科技、医药、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12家企业免费开放“湖南博物院品牌”和“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双授权,并与一家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共同启动“数字汉生活”项目,让更多产业和创意力量与马王堆实现交流、融合。

据了解,“数字汉生活”将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文物资源库、艺术家素材库和交互沉浸式线上展厅等。建成后,人们参观完马王堆出土文物,还能在“数字汉生活”线下空间听一曲汉乐府民歌,穿汉服梦回汉朝,品一份汉代“分餐制”美食,捎一件充满西汉元素的伴手礼,完成一场“汉生活”主题的博物馆奇妙之旅……

交流互鉴 美美与共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发掘报告正式出版、女尸解剖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资料、漆器脱水研究获新突破、发现最早织入纺织品的吉祥语文字……马王堆出土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成果迭出,不断走向深入。

“马王堆让更多人更深入地了解汉代文化,向世界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湖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王卉说,“虽然完成考古发掘已经50年,但还有太多奥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自信日益彰显。马王堆研究迎来“黄金时代”。

记者了解到,湖南博物院与中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合作,围绕古尸、简帛文献、漆器、纺织品等马王堆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取得多个突破性进展——首次将马王堆汉墓简帛文献集中整理出版,首次对马王堆汉墓漆木器进行科学整理和综合研究……

2024年5月16日,游客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观赏漆木器。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我们正在对马王堆出土纺织品进行第一次全面整理,加强科技检测。”喻燕姣透露,在今夏举办的马王堆汉墓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马王堆一号汉墓纺织品》三卷本研究成果将面世。

2022年,湖南博物院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成立,成为湖南省文博行业第一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马王堆汉墓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89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说,“我们正处在文物考古事业最好的时期,听说马王堆丝织品研究有了新突破,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新气象。”

记者了解,对马王堆的研究超越了国界。

在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有一个马王堆汉代文化艺术研究组。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从事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研究工作的有近3000人。

“在全球视野中,马王堆文化遗产是一座巅峰,不仅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也促进了东西方在考古、艺术研究方面的交流。”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汪悦进说。

2024年5月16日,游客在湖南博物院选购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一个月后,“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将登场湖南博物院,一场跨越时空的东西文明的对话,将在古城长沙拉开帷幕。

意大利策展人芭芭拉说:“我们相距遥远,文化是帮助我们了解彼此的最好方式。”

斗转星移,山河为证——

两千年前的文化奥秘,蕴藏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卓越智慧,对马王堆汉墓高质量的发掘,彰显了一个文明古国赓续文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与自信。

文字记者:陈俊、谭剑、张格、袁汝婷、张玉洁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廖翊、刘梓桐、白纯、宋为伟、徐亮、陈海通、侯帮兴、胡碧霞

统筹:郜新鑫、周咏缗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