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岳塘区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熊海波。(海报设计:郑玉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兵 摄影 朱丽萍 湘潭报道
早上7点30分,湘潭市岳塘区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来就诊的患者陆续排起了长队。
换上白大褂,该服务中心副主任熊海波医生一天的工作也就开始了。
“小熊,辛苦你帮忙看下这两天,睡不好,吃不香,提不起劲……”70多岁的李奶奶(化名)是全科诊室的第一位患者,也是熊海波的“老熟人”。
“这几天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吗?”“血压、血糖正常不?”“别担心,我给您老人家看一看”,熊海波一边聊家常、问情况,一边为李奶奶熟练测量各项指标。
“没什么事,给您开点药,吃一吃就好了。”“最重要是放宽心啊。”熊海波耐心地向老人叮嘱用药注意事项,引导她放宽心态。
熊海波耐心地为患者检查。
问诊、体格检查、开化验单、建档案……整个一上午,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熊海波诊室的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作为社区“健康守门人”,熊海波心中有一本账,时刻记录着对居民们的牵挂。12年来,他的单日门诊量最高超120人次,治愈率和治疗有效率均达到了95%,受到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和喜爱。
因为淋过雨,所以也想给别人撑起健康“保护伞”
漫漫白衣路,少年追光时。
谈起熊海波的青春成长史,应从他8岁那年说起。
熊海波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还有一个患有先天性重度哮喘的姐姐,从他记事起,他就经常看到父母背着姐姐四处求医,有时碰到下雨天都顾不上打伞。
“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有限,乡镇卫生院甚至是县人民医院都无法给予姐姐有效的医治,每次姐姐哮喘发作,父亲都要背着姐姐一次次辗转前往湘潭甚至长沙看病。”熊海波每每看到姐姐因错失最佳用药时间而发作时,就难过不已。
务农的收入负担不起姐姐治疗的费用,先是父亲外出务工,后来母亲也跟着一起,印象中父母微薄的收入都花在给姐姐看病上了,家里的日子总是过得紧紧巴巴的。
也是在那时,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在熊海波的心里种下,并暗自努力。
因为淋过雨,所以熊海波更愿意为老百姓撑起健康“保护伞”。
从考取专家院校到拿到医师执业资格证书,熊海波步履不停。
毕业之后,熊海波义无反顾地去到基层,来到岳塘区五里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干就是12年。
当时,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条件有限,设施设备简陋,整个服务中心也只有30来号人……而这些在熊海波看来,反而不是问题。他操心的是,乡亲们能去哪里看病。于是,他选择留下来,从头开始摸索“看病之道”,努力实现着医者的价值。
遇到不一样的患者,收获不一样的感动
在基层,社区服务中心没有明确分科,熊海波与很多医生一样,被称为全科医生。从内科到外科,只要遇到了,他就要及时作出处理。
五里堆街道社区常住人口大部分是老年人,疾病谱多以老年病、慢病为主。像急诊、创伤等治疗则对医疗救治水平有一定要求,社区医院服务水平有限。
多年的基层实践,丰富了他的医疗经验。
然而,熊海波乐于钻研学习,先后赴上级医院进修,并自学了外科、儿科、中医和急诊等专业知识。他白天工作,晚上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掌握医学新动态,他的学习精神给社区服务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我们全科医生就是要什么都会啊,不光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更要治愈人心。”这是熊海波多年对基层医生这个职业的认知。
他守护着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倾尽全力扮演着各种“角色”,遇到不一样的患者,收获不一样的感动。
社区居民与熊海波都是“老熟人”,在上户的路上,与签约对象交谈起来。
别看熊海波年纪不大,但如今在患者眼中,他可是“全能医生”,许多附近社区的居民都会慕名前来就诊。熊海波和病人的联系很紧密,患者也愿意来找他看病,“有些乡邻会把我们全科医生当作家人朋友一样,平时我们也会留个微信或电话,有什么问题就直接联系。”
今年4月,一名6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左侧肌体乏力,入院时面色苍白,精神状态差,心律不齐。该病人有脑梗塞病史,发病症状也与过往类似,熊海波敏锐地发现了此次病人症状的细微不同之处。果不其然,在送往上级医院进行救治后,最终结果诊断为脑出血。
这个病例的成功救治,得益于熊海波平时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的急诊抢救技能基本功和团队的默契合作。更得益于“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我们通过医联体建设,帮助危重患者走‘绿色通道’转诊,等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困扰基层医院多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熊海波感到很欣慰。“当我帮病人做到疾病的早发现,避免他们走很多治疗的弯路时,我就很有成就感。解决了病人的痛苦,切实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做有温度的医疗,关注的不仅是病,而是“人”
上午在社区“坐”门诊,下午为百姓“走”诊。下午3点,熊海波又提起医药箱,马不停蹄地奔赴小区进行上门就诊。
忙碌是熊海波的常态。
穿巷爬楼,熊海波一路轻车熟路,并跟记者说起了签约对象的日常情况。
65岁的徐爷爷(化名)是熊海波团队2000多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中的“重点保护对象”。目前签约已经5年多了。
老人平常有严重的基础病,在签约之前,多次中风导致脑子不太清楚,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心里很烦闷。在签约后,症状有所好转。
熊海波与徐爷爷边拉家常,边检查。
一见面,徐爷爷就抓着熊海波的手,口里念叨个不停。熊海波满脸笑意地同徐爷爷交流,一边熟练地同他测量血糖、血压以及服药情况,一边询问近日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并一一做好记录。
亲切的笑脸、鼓励的眼神、温暖的问候,就像一味对症良药,化开了徐爷爷脸上的愁容。
临走时,徐爷爷还紧紧握着熊海波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您老好好养着,过两天我们再来看您啊。”熊海波说道。
医护人员待患者如亲人,类似的温情画面还有很多。
这些年,熊海波始终把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做有温度的医疗,关注的不仅是病,而是“人”,在于长期跟踪、关注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预防、保健、医疗等服务。
“小病善治,慢病善管”,对患有慢性病的居民监测,是熊海波及其团队特别重要的一项工作。他每周都会为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在长期的基层从医工作中,他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四大重点慢性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为提高居民防治素养,熊海波和同事们利用湖南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对辖区内12733名居民开展慢阻肺病高危因素筛查,明确慢阻肺高风险人群1854人;通过免费肺功能检查,将123名确诊患者纳入慢阻肺慢病管理系统,并指导他们进行药物及康复治疗。
同时对未确诊的高危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切实降低了社区居民慢阻肺发病率。相关做法还入选了“2023健康中国创新实践案例”。
一份荣誉一份责任一份深情。
一面锦旗,一片真情。在熊海波的办公室,湖南省优秀家庭医生团队及湘潭市优秀家庭医生等大大小小的证书和一面面锦旗,见证了熊海波的责任与担当。
当天采访完后,已近暮色,熊海波一行人离开徐爷爷的家后,又向下一户访视家庭走去,脚步坚定且有力……对他而言,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