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张语涵在长沙市雨花区雨聆聋儿康复中心学习。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5日,张语涵和爸爸张永胜在吃晚饭。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5日,张永胜(右)在四方坪夜市准备出摊。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5日,在四方坪夜市,张永胜(中)、湛靖雯(右)和一个听障朋友交流。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5日,在四方坪夜市,张语涵跟爸爸妈妈玩耍。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7日,张语涵(左)在长沙市开福区思语儿童发展中心学习,爸爸张永胜在一旁陪同。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5日,张永胜在四方坪夜市准备出摊。人工耳蜗开机调试后,他将招牌“无声”改为了“有声”。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5日,在四方坪夜市,张永胜(中)和一个听障小朋友打招呼,女儿张语涵(左)和这个小朋友是一家听力康复中心的同学。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5日,在吃晚饭的间隙,张语涵(左)教爸爸张永胜(右)正确发音。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4月22日,张永胜一家在AB耳蜗湖南服务中心接受人工耳蜗开机调试。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这是张语涵用记者相机拍摄的爸爸张永胜和妈妈湛靖雯(5月15日摄)。 新华社发
5月15日,张语涵在吃晚饭时和爸爸张永胜玩耍。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6日,张永胜(中)、湛靖雯(左一)在长沙市雨花区雨聆聋儿康复中心学习。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5日,湛靖雯(中)在四方坪夜市为顾客制作食品。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6日,湛靖雯(中)在长沙市雨花区雨聆聋儿康复中心学习。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7日,张永胜一家在家中休息。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5月17日,张语涵(左)在长沙市开福区思语儿童发展中心学习,爸爸张永胜在一旁陪同。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在湖南长沙的四方坪夜市,同是听障人士的张永胜、湛靖雯夫妻经营着一家“鸡蛋仔”小吃摊,他们只能通过手势、打字与顾客交流,在人声鼎沸的夜市里显得十分安静。
今年年初,一位自媒体博主记录下张永胜一家的故事:为了能让有听力障碍的女儿听见这个世界,夫妻俩靠摆摊攒下的积蓄和亲友的扶持,在女儿两岁多时给她左耳植入人工耳蜗,右耳佩戴助听器。张永胜说:“人工耳蜗太贵了,我和妻子可以听不见,但女儿必须听见。”
他们的故事被传播开来,社会各界的关心与鼓励涌向张永胜一家:1月,他和妻子收到了爱心人士捐赠的助听器,在张永胜32岁生日这天,第一次听到了女儿叫他“爸爸”;3月,在一家耳蜗企业的帮助支持下,他们一家前往上海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近一个月的休养后,三人进行了术后第一次开机调试,听到了彼此的声音;5月以来,长沙一家康复中心免费为夫妻二人提供听力训练和语言培训。
告别了无声世界,有声的新生活并没有夫妻二人设想的那么简单,但张永胜对未来充满期待,他的网名是“我不再是孤单战斗”,他和妻子在女儿的“指导”下,从基础的声母韵母开始,一步一步学习开口说话。
张永胜说等生活稳定下来,希望有能力去帮助其他听障人士,让他们听到世界美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