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丨你可能想不到,湘军是从这里崛起的

2024-10-15 16:14:29 湖湘地理
作者:伍婷婷  编辑:苏好
字号:

湖南时代

当湘西草堂里喊出“以天下为己任”200多年后,衡阳蒸水河畔迎来了“后起之秀”曾国藩及他的湘军。

衡阳的蒸水和湘江收容了曾国藩的挫败和愤懑,成为他人生的转折,更成就了他的壮志和抱负。在这里,他筹措经费,选将募勇,创建水师,操练陆师,并完成厘定营制,翻开湘军新篇章。

短短六个月,湘军水师成型。这支年轻的军队和骁勇的湘军陆师并肩作战,走出衡阳,立下赫赫战功,逆转时局,成为挽救清廷的中流砥柱,也重塑了湖南的形象和地位。从此,属于湖南和湖南人的时代开启了。

衡阳江河悠悠,既有侠之大者,又有英勇豪情,它是湘军水师腾飞的起点,也成了中国近代海军的策源地,并为“无湘不成军”落下注脚。

“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湖南人写就。”湘军在衡阳写下序章,此后,热血的湖南人前赴后继,成就着一个地域的传奇。

湘军在衡阳写下序章

1853年农历八月十五,一个平静的中秋节。曾国藩从长沙率领一千多团丁怒走衡阳,在蒸水河畔的演武坪驻扎。

衡阳这片山水于他而言并不陌生,他曾在衡阳求学,夫人欧阳氏也来自衡阳。但这次“归乡”,他有千头万绪。一方面,他奉命在长沙帮办团练时,受湖南地方官场的掣肘和排挤,被迫离开,心有不甘;一方面,太平天国已在天京建都,并以安庆、九江为战略要地,正向武昌挺进,战争迫在眉睫。

仅仅六个月,曾国藩和将士们在衡阳这片血性的土地上,发明坚利的炮船,创建了水师,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水陆湘军。这支劲旅从衡阳石鼓嘴入湘江,过洞庭,一路北上,历经十年奋战,逆转时局,挽救了清廷,开启了湘军时代,并最终促成“同治中兴”。湖南因此崛起,湘军为湖南积攒的这份元气,一直延续。

湘军逆袭,重塑湖南,衡阳功不可没。如今,衡阳的曾国藩古道、演武坪、筷子洲、来雁塔、退省庵等地,仍留存曾国藩及湘军活动的痕迹。踏上这些古迹,还能感受当年湘军将士们的英勇和无畏。

图片

演武坪,

湘军腾飞的起点

衡阳石鼓区蒸水注入湘江的低洼之地,是演武坪。这是一片紧邻石鼓书院,楼宇密布的社区。170多年前,对晚清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湘军,从这里走上正轨。

这片区域,曾是一片宽阔的荒野。南宋进士刘青之在衡州做官时,筑“临蒸精舍”教育诸生,辟“阅武场”训练军士。此后,这里成为历代兵备司、州卫指挥所或驻防总司署等军事机构集兵练武的场地。明末农民起义军大西将军李定国率八万大军攻占衡州,曾驻军于此,他在衡阳斩杀清朝敬谨郡王尼堪,创造了南明历史上著名的衡阳大捷。

图片

▲衡阳演武坪社区内曾国藩雕像,曾国藩曾在这里训练水兵

演武坪最著名的历史人物要属吴三桂与曾国藩。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曾在演武坪练兵,以图反清。尽管他最终功败垂成,演武坪却因此声名鹊起。经过200多年的沉寂后,曾国藩踏足演武坪。历史总是这么巧合。1853年中秋,曾国藩把他带来的一千多号团丁,安扎在演武坪内旁边的桑园街,指挥所设在桑园街一栋赵姓祠堂内。其余的火器所、军械所、银钱所等十多个机构全部设在桑园街周围。一时间,湖湘精英、天下豪杰云集演武坪,这片沉寂的军事基地突然热闹起来。

曾国藩选择衡阳演武坪团练,并非一时兴起。他带领团丁抵达衡阳时,太平军为了攻占武昌,征用民用商船改装成战船,封锁水路,提供后勤保障,配合陆军进攻武昌。武汉三镇被占领后,太平军已经拥有军用船只万艘,长江已被太平军水师完全控制和封锁。他率领的团丁不仅要防守湖南,还要协防湖北。为了夺回长江制江权,造战船、创水师已迫在眉睫。当时小西门外的演武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离蒸水、耒水、湘江三江汇流处距离不过五六百米,江面宽阔,水流平稳,不仅是造战船、练水师的绝佳之地,更是一片少有纷争的净土,可安心专营军队建设。

于是,曾国藩将陆军操练放在演武坪大本营,并在此着手水师的筹备。

图片

▲衡阳市演武坪社区还保留了当时的地名

在短时间内,要筹备一支纪律严明的非正规军,在当时不敢想象。可衡阳是曾国藩的福地,他做到了,他还在演武坪完成了很多棘手之事。练兵需要将领和士兵,他在这里选将募勇,被“以天下为己任”熏陶的衡阳人加入者居多,有的举族少壮齐上阵,有的兄弟并肩。这些将士中,因功封为提督级的衡阳籍将军多达三十多位。田镇大捷,孙氏兄弟建奇功;血攻湖口,彭氏三烈载史册。湘军历年之战,衡阳籍死士数以万计。除了士兵,军事奇才彭玉麟也加入其中,成为湘军的顶梁柱。曾国藩在衡阳练兵,国家不拨军饷,全靠募捐。衡阳士绅慷慨相助,乡绅杨江捐白银二万两,并率族人等又捐二万两,虽然杯水车薪,但他的表率作用为当时湘军初创解了燃眉之急。

仅用了6个月,曾国藩在演武坪组建出一支强大的湘军。到1854年正月,这支队伍已有一万七千多人。他们从演武坪出发,一步步征战全国,改写历史。

图片

▲石鼓书院前面水域就是曾国藩训练水兵的地方 衡阳市石鼓区政府供图

如今,演武坪虽然变了模样,但曾国藩和筹建湘军的痕迹随处可寻。演武坪社区、桑园街、水师巷、演武坪巷等,衡阳人将这些远去的记忆都留在了地名里。在演武坪社区的空旷广场上,还打造出一个湘军主题文化广场,一幅幅湘军练兵浮雕生动再现一百多年前演武坪练兵的历史场景。

图片

三江汇流处,

中国近代海军的策源地

1854年正月二十八日,湘军里程碑式的日子。这天,湘军水陆军离开衡阳,踏上与太平军作战的征程。刚训练出来的湘军水师最受瞩目,它越战越勇,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这支强劲的湘军水师诞生于筷子洲、来雁塔所在的三江汇流处。因为它,衡阳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策源地。

蒸水和耒水在衡阳大地上蜿蜒流转后,在衡阳城区与湘江汇合,形成全国罕见的“三江汇流”之势。俯瞰,它像个漂亮的蝴蝶结套,因而被称为“合江套”。《衡阳市地名志》中记载,“合江套”是来雁塔以北至枣子坪的湘江西岸一带,包括合江街道的全部及五一街道、松木乡临河部分地带,面积约7平方公里。其中筷子洲至来雁塔这片水陆区域,江平水阔,风光最好。这也是历代州、郡、府、道、县治的重要交通码头,更是训练水师的天选之地。

图片

▲来雁塔背后的三江汇合处就是曾国藩训练水兵的地方

曾国藩移师衡阳前,太平军已有水师,且水陆并进,以凌厉之势控制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当时奉命增援南昌的郭嵩焘致函建议曾国藩“置战船、练水师”。加之,清廷诏令两湖、四川制造战船,购洋炮500尊安置船上,以水师夹击太平军。在演武坪驻扎后,曾国藩马不停蹄地筹建水师。他决定将编练陆师1万人的计划改为陆师6000人,水师4000人。但计划还未开始,就遇到一系列难题。最紧要是经费,年初咸丰帝拨款四万两已所剩无几,他只有通过截留他省军饷物资、劝捐卖官和压缩建造成本等方式开始创建水师。

1853年11月,曾国藩将造船厂建在临近蒸水、湘江汇合处的筷子洲上,开始造船。战船如何制造?曾国藩犯了难,他寻遍湖南的能工巧匠,竟无人知晓如何造战船。他试图扎竹排和效仿竞渡龙舟来造战船,可竹排“排身短小,不利江湖”,龙舟又需要众人合力保持平衡,都不利于情况复杂的水面战斗。一筹莫展之际,从长沙来的守备成名标,向曾国藩介绍了广东快蟹船和舢板船的样子。曾国藩大喜,随即让工匠根据成名标绘制的草图进行建造。没成想,船造好后,进入湘江实验,非常理想。快蟹船船身宽,速度快,火力强,它在水上行走如飞,能利用奇快船速追赶“猎物”及逃避追缉。舢板船相对较小,但造价低,它速度快,非常灵活,也适合水战。快蟹和舢板船造出后不久,桂林知县褚汝航也来到衡阳,他又给曾国藩绘制了适合做大型炮船的广西长龙船图纸。

根据这三种船的特性,曾国藩在筷子洲一口气造出快蟹船40艘,长龙船40艘,舢板船80艘。其中“快蟹”、“长龙”成为湘军水师的主力战船和指挥船。

图片

为尽快组建一支精干的水师队伍,曾国藩造战船的同时,在衡州、湘潭广招船户、水手。他用广西派来的水勇担任教习,自己则亲抓水师的战术布阵演练。这期间,彭玉麟、杨载福等成为他精挑的水师将领。他们帮助曾国藩治水师,制订船制营制章程,并招募官兵5000人,以300人为1营地,共编10营。他们在筷子洲到来雁塔之间的“合江套”区域日夜操练,到1854年初,湘军水师正式建成。正月二十八日,这支湘军水师和陆师一起从石鼓嘴入湘江,迅速投入战斗,和太平军展开了长江沿线重要战略据点和长江制水权的争夺。

秋日的“合江套”,碧波轻荡,残阳落水时,堪称绝美。筷子洲上一片静谧,成为芒草、水蓼草的天堂。湘军水师离开衡阳后,筷子洲上湘军水师造船厂依然是湘军水师的重要装备制造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衡阳市造船厂,继续为中国船舶制造和中国海军贡献力量。如今,船厂不再,筷子洲再次归于沉寂。离它不远处,400多岁的来雁塔依然挺立,它和回雁峰对峙,寓雁有来回,成为衡阳的文化地标。现在的来雁塔,是清代重修的模样,“来雁塔”横额还是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手书。它是湘江边的导航瞭望塔,在那时的湘军水师眼中,它更像一座精神航标。

图片

▲衡阳市湘江边的来雁塔,塔的名字由彭玉麟亲自题写

图片

曾国藩古道:

湘军硬汉的柔情

如果说演武坪和筷子洲上的“硬汉”形象是曾国藩的A面,那么南岳这条曾国藩古道就是他柔情的B面。

曾国藩古道,一条经后山登顶祝融峰的进香古道,也叫北山朝圣古道。在南岳众多古道中,它保存最为完好。这条古道在唐中晚期就开始使用,宋代景定年间即有刻石。曾国藩家族曾经出钱修缮过,所以叫曾国藩古道。

图片

▲隐没于云海中的曾国藩古道

曾国藩在家书中有提及,他父亲早年曾在南岳抽过一签,签中显示曾家将出两个朝廷大员。后来曾国藩及曾国荃两兄弟出人头地,成为晚清名噪一时的重臣。在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他曾拨巨款重修南岳大庙,并重新维修这条通往南岳祝融峰的古道。

也有说法称,曾国藩母亲礼佛,他家族重修这条古道,除了“还愿”,还为方便像他母亲一样去南岳烧香拜佛之人。但我更愿相信,这是曾国藩的“报恩”。他当年率湘勇移师衡阳,在演武坪、筷子洲组建湘军,衡阳人给了他极大的支持。衡阳这块福地也是他和湘军,乃至湖南的转折点。除此之外,曾氏兄弟还捐款修建上封寺、方广寺。

古道从山脚的红旗村,经报信岭、五岳殿、甘露寺、礼佛亭,于群山中绵延7公里,直至祝融峰下会仙桥。古道海拔悬殊700米,几乎都在祝融峰下的山脊上蜿蜒,如龙蛇游走。古道上,宽阔的石板路从山脚一直铺到上封寺,碰到陡峭处,还贴心地装上石柱护栏。沿途,嶙峋怪石上不同时代的摩崖石刻无数,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

图片

▲曾国藩古道

这条古道隐于后山,除了当地村民,鲜少有人踏足。但旧时,香客们信奉从曾国藩古道登顶祝融峰是烧顺香,从前山上则为烧倒香,古道成为后山和湘乡、双峰、湘潭一带信众登祝融峰朝圣的捷径,行人络绎不绝。

由会仙桥,穿过一片幽深的杉木林,不多时便登顶祝融峰。站在峰顶俯瞰这条古道,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攀登这条古道,一路经历迷茫、光明再到风轻云淡,就像解了人生的谜题。也难怪,很多人称其为“朝圣天路”。这大概也是捐款修缮古道的曾国藩乐见的吧。

图片

退省庵

藏着湖湘文化的深邃奥秘

在衡阳散落于尘的湘军痕迹里,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的彭玉麟故居退省庵稍显“另类”。这处位于珠晖区湘江东岸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是彭玉麟晚年隐世的居所,成了热门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1869年春,与曾国藩奏定长江水师营制后,53岁的彭玉麟辞官,回到衡阳。因渣江旧宅荒废,他在衡阳湘江东岸建了三进宅院,取名退省庵。“退”是辞官归隐,“省”是自省、反思,彭玉麟将这二字当成人生信条,也成就了他“不要命、不要钱、不要官”的一生。

1853年,彭玉麟加入湘军,开始书生向将军的转型。他协助曾国藩在衡阳创立湘军水师。之后,他率领湘军水师一路征战。他“不怕死”,在岳州之战亲点大炮、立毁太平军战船,在田镇之役冒险冲锋,破湖北田家镇,被清廷赏巴图鲁名号。湘潭之役、汉阳之役、田镇之役、湖口之役、安庆之役、芜湖之役、九州之役……湘军水师连场恶战,彭玉麟多次遇险,却总是关键时刻扭转战局。

图片

▲彭玉麟故居附近的古街

彭玉麟“平生最薄封侯愿”。随着屡立战功,他官阶不断迁升,从知县到同知,再到“任知府,擢巡抚,由提督,补侍郎”,直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彭玉麟屡屡推辞,历史学者李志茗根据《彭玉麟集》统计,彭玉麟辞官8次,请求开缺回籍9次,请求开除差使职务6次,一共达23次。

辞官并不是退缩,每每家国需要,彭玉麟“朝呼夕至,尽心竭力,不避艰险”。他“定长江水师营制”,后长期奉命巡阅长江五省水师,“断不敢借病推诿”。直至病逝前两年,他还一直担任长江巡阅使,整顿江防和海防。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彭玉麟以近古稀之龄临危受命,挂兵部尚书之职总理防务,率冯子材等抗击法军,并取得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结束后,他才拖着年迈多病之体请辞回乡,于1890年病逝于退省庵。

彭玉麟多次表明“臣自寒士始愿以寒士终”。他自己穿虫蛀孔十多处的毛马褂,儿子花2000串铜钱修缮土屋被他严厉批评。可他对家乡十分“慷慨”。他为修衡阳渣江彭氏家庙捐银四千两;为修缮来雁塔捐银,并题写塔额;捐银重修石鼓书院,让千年学府重焕荣光。彭玉麟还捐银一万二千两,将船山书院从城南迁至东洲,又聘请大儒王闿运掌教。船山书院因此名声大振,成为清代晚期闻名天下的书院。

如今,彭玉麟捐银修缮的家乡建筑,除了渣江彭氏家庙,大多保留完整。渣江彭氏家庙,现改为渣江中学,当年家庙里那对威严的汉白玉石狮子还留在校园内。

图片

▲彭氏祠堂门前的石狮子,采用衡阳当地的汉白玉雕刻而成

彭玉麟独爱梅,退省庵建成,他在四周种满梅树。世人都说他为了怀恋梅姑如此,可梅为“四君子”之首,更是彭玉麟自身写照。100多年过去,退省庵只剩下临街的一栋房舍,但梅园仍在,彭玉麟的精神亦在。“退”和“省”在彭玉麟看来不是避世,而是心系天下,求真务实,这大概是湖湘文化更深邃的奥秘。

文字|伍婷婷 

图片|钱烨 衡阳石鼓区宣传部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