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0月24日,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株洲开幕。5大板块13场专项活动的举行,集中展示北斗系统建设历程、产业发展成果、规模应用成效,绘制建设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的美好前景。
10月24日,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株洲开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邹尚奇 摄
作为北斗核心技术策源地、中国北斗产业的最早策源地,湖南全程参与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建设任务,突破信号快捕等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北斗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
“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眼下,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关键阶段,湖南如何打开想象力,加快把天上的北斗变成地上的产业?
【01】
进阶的“策源地”
策源地,是发端和开始的地方。
在湖南,你可以找到国内北斗产业80%以上的核心技术资源。行业内耳熟能详的突破性技术,很多都来自湖南。
比如国内首颗北斗优先全频点高精度芯片“NEMO”,100%国产化,同时具备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和小型化优势,为各类北斗系统规模应用提供“纯血”中国芯。
在10月24日至25日举行的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湖南北斗人才和科研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目前,湖南北斗产业拥有4个院士工作站、64个国省创新平台,累计参与3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
政策的“导航”齐头并进:近两年,省级、市级政府密集出台政策,将“建设北斗规模应用引领区”列为先进制造业高地标志性工程之一,湖南北斗产业生态迅速丰盈起来,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赛德雷特卫星工厂打造空间环境试验平台,计划在此诞生湖南首颗自研自造组装生产的卫星。图源 北斗发布
“最近的一个配套厂商离公司只有不到10分钟路程。”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告诉湘伴君,公司主营商业卫星生产制造,2016年落户湖南,一年内便完成从公司成立、融资到卫星研制、发射的“四部曲”。目前,该公司已有31颗卫星进入太空。
在位于株洲的湖南北斗产业园,“上下游就在上下楼”。从部组件研发、卫星制造、星座运营到场景应用,在办公大楼里都能找到相应企业。
目前,湖南北斗产业已基本覆盖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涵盖星载设备、北斗芯片、系统集成、行业应用等全产业链条。515家上下游企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2023年全省北斗产业总产值达450亿元、占比全国8.4%,年均增速超25%。
【02】
赛道热得发烫,融合是关键
北斗赛道热得发烫。
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导向明显,汇聚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扶持北斗系统行业深度应用与创新拓展。
敏感的资本用脚投票。有媒体统计,2024年上半年,与北斗导航定位产业有关联的广泛性投融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等行业)超过百起,融资规模超百亿元。
一位从事北斗农机自动驾驶设备研发的业内人士介绍,几年前,他还因没有拖拉机厂商愿意加装北斗接收终端而发愁,近两年却明显感受到企业和资本“扎堆”进场。
赛道拥挤,如何保持定力?
融合,成为行业的共同选择。
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年)》发布。其中多次提到,未来北斗将与5G、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催生更广阔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大市场。
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年)》发布现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邹尚奇 摄
湖南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作为全国北斗应用先行先试省份,湖南先后承担了工程机械、邮政物流、环洞庭湖、通航、林业空地一体化、无人机数字农业等6个国家北斗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北斗与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融合。
比如,在湖南(长沙)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北斗+智能网联汽车”系统定位精确到了厘米级,已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上千个驾考场使用;利用5G+北斗技术,湖南建成国内第一个覆盖全省空域的低空空域监视网,让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喊得应、连得上;邮政车辆北斗应用实现全省100%覆盖,洞庭湖船舶北斗监控系统接入4200余艘船舶。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实验室。
“北斗系统是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斗产业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力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北斗位置服务的融合应用,催生更多数字化应用新场景,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前行。
峰会现场,多位业内人士提到,目前传统的成果转化机制已不适用于北斗规模化应用,需要探索一种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由政府、高校、企业联合推动北斗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