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迁居到安居的嬗变——湖南溆浦县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4-10-31 10:20:32 央广网
作者:周红波 彭丽丽 肖然 编辑:廖轩仪
字号:

迁居容易,安居难。

溆浦县,曾是湖南省怀化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为帮助群众搬出“养不活一方人”的水土,“十三五”期间,该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236户20806人。

“搬出来仅仅是第一步,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致富才是目的。”县委书记郑湘表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责任重大,不容懈怠。

村民集中安置点(周红波 供图)

该县坚持领导力量不减,工作班子不变,紧盯关键环节,持续用情用力,不断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走深走实。

2020年,溆浦县荣获“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2022年,易地搬迁安置点“一站两委四会”管理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打好管理“组合拳”,提升治理效能

要安居,先要安心。

在双井镇长潭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安置了来自18个村居的搬迁群众160户566人。规模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人员成分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工作环境复杂。怎么管理,成为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此,该县从后续管理服务入手,积极探索“一站两委四会”(即:群众工作站,支部委员会、业主管理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产业发展互助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志愿者协会)党建模式,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和管理服务创新。

“工作站24小时不打烊,保证随叫随到,全天候服务。”双井镇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站负责人梁海介绍,工作站人员主要由镇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办、村支“两委”和安置点管委会人员组成,管理安置点的环境卫生、组织活动、受理诉求、困难解决、矛盾调解等事务,已成为党委政府连接搬迁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长潭村党总支书记李显福介绍说,为了方便管理,安置点14栋房子每栋都选了1名楼栋长,负责各自楼栋的管理服务,帮助解决搬迁群众困难问题。同时,还配套建立了“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引导搬迁群众自主打扫卫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

“现在安心多了,有什么事,随时能找到人,事情很快就有着落。”安置点搬迁户李昀镀满怀喜悦地分享着生活的变化。

该县在全县推广了这一做法,在99个安置点均设立了群众工作站,配套建设了工作站办公用房、生活小超市、医务室等生活管理设施,并组建了29个党组织,选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政策宣传员、卫生保洁员、文明倡导员、矛盾调解员、民情联络员等共523名,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业主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群众互助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

搭建民生“服务桥”,提升幸福指数

“生活在这里十分方便,与城里没什么两样。”在三江镇长思小区安置点,搬迁户纷纷点赞。安置点毗邻三江镇人民政府、三江高速收费站,周边5公里以内覆盖有2所学校、2家医院、3家赶场集市,出行方便,就学、就医、日常生活无忧。

溆浦县在各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推进以基层党建、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文化服务为重点的“四个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享受道路、供水、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安置点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并与集镇一体化建设,加快建成宜业宜居、环境优美、治理高效的现代新集镇。

2024年,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安排305万元用于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的维护、提升。目前,全县99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完成了给排水、电力供应、道路硬化、绿化、路灯亮化、垃圾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在91个集中安置点建设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房和红白喜事硬化场地。

“现在的小区不管是老人看病、还是孩子上学都很方便了。”三江镇长思小区的搬迁户陆家青感慨地说,搬迁以前,孩子到学校读书要走30多里山路,现在孩子上学走路也就10多分钟。

更让搬迁户高兴的是,集中安置区的搬迁户均按照人均5平方米,户均不超过20平方米的标准分配了“微菜地”,既解决了群众生活需求,又留住了满满的乡愁。

该县还不断推动服务下沉,积极开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劳动就业、交通出行等民生服务,保证了安置地群众享有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在卢峰镇爱盛家园小区,县财政投入50万元建设便民服务大厅,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点。安置点群众可以不出小区就近办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服务事项。

拓宽致富“新路子”,绘就幸福底色

聚焦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牢牢抓住就业帮扶、产业发展这个关键,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不断拓宽致富渠道,多措并举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实行“送训上门”,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卢峰镇艾家冲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300多名搬迁群众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通过有关部门推荐,80%劳动力在该县红花园工业园实现就近就业。近3年来,溆浦县培训易地搬迁户脱贫劳动力3360人次,帮助未就业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已就业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为搬迁安置户提供蔸底安置公益性岗位436个。

千方百计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确保全县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每个安置区实现“零就业”家庭清零。

持续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积极引导发展“总部”建在园区、“车间”建在安置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2024年,全县累计建成就业帮扶车间86家,吸纳劳动力310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861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基本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葛竹坪镇横路村帮扶车间,工人正在忙着开展茶油加工。“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而且家务农活两不误,以前想都不敢想。”搬迁户向小文说,去年他在帮扶车间务工收入2万多元。

就业带富一户,产业带动一片。

大力发展柑橘、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品牌,不断拓宽致富渠道,促进搬迁群众共同致富,感受满满的幸福。

油洋村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300亩,并新建农产品加工厂房,开展红薯粉、中药材等加工,让搬迁户获得稳定收入。

今年以来,围绕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36万亩,发展优质杂交稻制种基地3.03万亩,新建柑橘基地3400亩、茶叶基地1200亩、油茶林6700亩、中药材基地15700亩、蔬菜基地31000亩。

山背、穿岩山、思蒙等村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山背村以农耕文化、花瑶民俗文化为主,常态化举办插秧节、丰收节。山背花瑶梯田“云端花瑶,雪峰年味”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山背村成功创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北斗溪镇研学基地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成为易地搬迁户就业增收新亮点。

沃野绘新景,乡村谱新篇。如今,舒适的环境、便捷的生活、贴心的帮扶、充满希望的产业,让搬迁群众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