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守护“城愁”

2024-10-09 09:27:54 新华社 编辑:李意一
字号:

对衡阳人来说,辉煌的工业文化、四通八达的交通文化,是他们记忆中关于这座老工业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

家属区、老厂区、老街区……这些衡阳城市记忆与现代发展的连结点,赋予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魅力。在绣花功夫的提质更新中,城市居民与游客共享记忆和情感共鸣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格 阮周围

当前,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改造的主要模式之一。人们不再盲目追求拆除与重建,而是致力于在提高城市服务能力的同时,保存街区空间肌理的原生与完整,守护独属于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与市民的“城愁”。

近日,随着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举办,衡阳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名城迎来新生。借承办盛会的契机,城市多地都经历了一场品质提升和风貌改造,一个个旧记忆重焕生机,成为承载城市文脉的新名片。

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对衡阳人来说,辉煌的工业文化、四通八达的交通文化,是他们记忆中关于这座老工业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座衡阳铁路局,半部中国铁路史。”自近代粤汉铁路通车以来,衡阳便如同一颗镶嵌在华南铁路网络中的明珠,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的衡阳铁路局,曾管辖南方七省的铁路运输,见证了“一路连七省、天堑变通途”的历史。

珠晖区苗圃街道的保卫里,原属衡阳铁路职工家属区,片区内有铁路职工和家属700余人。

保卫里的居民们常说,一代代人在这里编织了与铁路紧密相连的记忆,那些蜿蜒老巷、青瓦砖墙,都已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故乡,承载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城愁”。

铁路纵横飞驰,是衡阳与工业血脉相连的缩影。漫步衡阳,可以发现许多以标志性工业企业命名的片区,如原建湘柴油机厂工业历史文化街区。建于1950年的建湘柴油机厂,曾是我国最早的八大柴油机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南地区最大的中小柴油机生产基地,于1953年研发生产了湖南第一台柴油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湘厂破产重组,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悄然褪去昔日荣光。但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理想与记忆。在城市的发展中,衡阳探索出一条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城市更新路子——借举办旅发大会的东风,将城市基建、风貌改造与民生期盼、守护城市记忆相结合,精心呵护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提质改造后的衡阳中山北路(2024年9月20日摄) 赵旭摄

扮靓城市容颜提升城市气质

城市改头换面,也要有安放“城愁”的角落。

如今,保卫里紧扣铁路文化主题,打造了文化创意街区。这里书店、文创店、轻食店、咖啡馆星罗棋布,游客在复古火车月台拍照打卡、在咖啡馆享受悠闲时光、在书屋里读一本好书,享受文艺轻松的氛围。

“旅发大会的举办,让我们享受到很多红利。今年不仅整修了下水道以及管网,社区还增添了花草植被、铁路元素的墙绘,家门口还修建了文化长廊和‘口袋公园’。”保卫里居民黎检秀如此感慨。

老街区焕发新生机,人们记忆中的每一条小巷、每一扇门扉,如今皆成风景。

作为工业活化石的衡阳建湘,则从厂区变景区,成了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湘见·建湘”工业文化街区。

在这里,游客参观衡阳老工业基地文展馆,还能看见一条保存完整的柴油机专用生产线。衡阳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雨民说,当年破产改制时,老工人们宁愿不要钱,也不肯将生产线拆除卖掉。“现在这条历史悠久的工业生产线,成了文展馆的镇馆之宝。”

一旁,还有还原当时钳工班、科研办公室和生活空间场景的三间房。房间里的老式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物件,将人们瞬间带入20世纪衡阳工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岁月。

守护城市记忆,亦是对历史和城市主人翁的尊重。

南起回雁峰、北接石鼓书院的中山南北路,是衡阳的老牌商业街区。在充分征集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历史文化遗址密集的中山南路和中山北路通过风貌提质改造,将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融入现代生活。

中山南路深挖王船山出生地、道台衙门旧址、衡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等文化,中山北路则根据沿街业态和历史背景,打造了“书院风”“年代风”“国潮风”三种风格。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同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历史、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如今,行走在中山南北路上,老城历史记忆涌现,“社区+商区+景区”融合的独特街景让人印象深刻。

人与城美美与共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衡阳寻找城市发展与文化历史的共生,让城市与老百姓共同书写美美与共的城市美学。

“我们打破传统形式,重新定义以人为本的新公共空间,将一个普通的街区改造成让人驻足停留、陶冶身心、休闲娱乐的生活互动街区。”珠晖区苗圃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吕雁玲说,保卫里文化创意街区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铁路基因。未来还将围绕铁路元素,持续推出一系列主题创意和趣味活动,为街区注入更多活力。

旅发大会是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鼓励群众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城市更新的路才能越走越开阔。”中铁建城通公司中山北路历史风貌提质改造项目负责人吕天文介绍,改造前,沿街建筑建造时间久、质量缺陷较多,多数房屋存在外墙墙面脱落、屋顶漏水、门窗破损老化等问题,弱电、强电、供水管线纵横交错也带来不少安全隐患。

“我们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改造前问需于民,让居民参与到改造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吕天文说,确定外墙工艺和颜色时,他们先后制作了20余块样板,多次征求群众意见、现场打样比选,力求让居民重拾衡阳记忆,“改”到群众心坎上。

如今,短短数公里的道路,浓缩了衡阳千年历史文化,既让游客体验古色古香与都市繁华的交织,也让市民在细微之处感受民生温度。

家属区、老厂区、老街区……这些衡阳城市记忆与现代发展的连结点,赋予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魅力。在绣花功夫的提质更新中,城市居民与游客共享记忆和情感共鸣。

回望过去,工业的脉动催生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繁华。时光流淌,城愁更迭,这份城市记忆被完整保留的同时,衡阳深耕传统制造业与新科技的融合发展,城市发展迎风提速,绘就了一幅旧情怀和新活力交融汇聚的新图景。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