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不忘乡愁的“刘老根”

2024-11-11 10:37:19 红网
作者:胡亮 编辑:陈纲
字号:

文/胡亮

每次刷短视频,我都会留意看看怀化市辰溪县麻溪村村民刘逸发布的短视频。

刘逸的微信视频号、抖音视频号取名都叫“回乡的刘老根”,在2022年1月30日,农历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发布了第一条视频,讲述随父母结束打工生活,回乡自建房屋的过程。

三年来,他陆续发布视频作品100余个。这些短视频“获赞”468余万、“吸粉”30余万,既记录了他返乡创业建设新农村的“酸甜苦辣”,也留下了他火热的青春记忆。这些不平常的经历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一直对他给予“关注”。

记得第一次见面认识刘逸,是在2023年的7月。

这天,在辰溪县参加一个公务活动后,当地的同志提议到他们的“网红打卡地”——柿溪乡麻溪村看看。说是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3频道还在“美丽乡村”栏目,用6分钟时间作了专题报道。客随主便,当即应允成行。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了大约半个小时后,一个逐山、逐水、逐田的传统村落进入眼帘,村口“向往的生活”五个大字十分醒目,青青稻田里撑起的几个白色帐篷,刚刚粉刷不久的房屋,充分尊重了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到处都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丝毫感受不到大山深处传统村落的衰落。

下车沿着村里新铺的沥青路向上而行,楠竹做的标志牌、竹篱笆、竹护栏,墙上宣传标语采用的艺术字体,防腐木搭建的休闲露台……雅致之间处处透着用心尽心细心,一看就是有“高人指点”。工作缘故我经常到农村基层,时常在思考投入巨大资金修缮的村落,怎么留住农二代、农三代的人和心?

我们边走边聊,几分钟后,从山坡上跑下来一位穿着白衬衣、牛仔裤、蓄着八字胡须的“80后”帅气青年,他气喘喘地向我们道歉:“对不起呀,才送走一批客人。接你们晚了一点!”

经人介绍,才知道这位青年就是回乡自筹资金带头改造村容村貌的“高人”刘逸。

看着路旁宣传栏里写的麻溪村乡村治理自组织、自规划、自筹资、自建设、自宣传、自维护的“六自”模式,我不禁细细询问。

——“自组织,是党支部牵头、能人带动、村民小分队主导,将村里50岁到70岁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乡村改造义务小分队。”

——“自规划,是按照‘小投入、微改造、精提升’思路,组织党员群众充分讨论,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铺张浪费,因地制宜规划,制定方案改造,就地取材建设。”

——“自筹资,就是采取自愿筹集、捐赠方式,村民集资50余万元,政府以奖代补40余万元,完成柏油路铺设、保坎修砌、停车场建设这些人居环境项目。”

——“自建设,就是靠山吃山、就地取材,发动村民从山上运回楠竹制作成竹篱笆、竹栏杆、竹栈道,用青石板和鹅卵石修铺路面。”

——“自宣传,我回乡后把自己家原来的土屋,改造成一栋400多平方米原木风格的民宿。用自媒体经验制作短视频推送到短视频平台上,通过平台引流,让麻溪村‘走红’

——“自维护,和村‘两委’完善《村规民约》,制定了党员包片、村民负责的管理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风文明建设,规范了村内村外、房前屋后整洁标准。”

刘逸对“六自”模式娓娓道来,告诉我们以前的麻溪村是“牛屎翻天”,脏乱穷的生活环境,让周边村民“有女不嫁麻溪村”。

不觉间,我们走到“辰熹咖啡馆”,半开放式的结构别具一格,前后两侧作操作台,绿叶从木墙上长方形的观景窗口穿过,宛如一幅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田园水彩画。大家不自觉地坐在这里摆放的沙滩椅上休憩。

“以前因为穷,还有一棵同年栽种的大树被村民砍掉做柴烧了!”刘逸指着我们头顶上的一棵百年板栗树,不无惋惜地说道。

村里一位干部告诉我们,现在怀化市和辰溪县的许多居民,节假日经常来麻溪村打卡旅游,特别是这个农村里的咖啡屋在社交平台上热度居高不下。在刘逸的影响带动下,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也回来参与义务改造。村里的变化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60余户300余名村民,有的新建了民宿、有的新开了农家乐、有的售卖起土特产……

我不禁对刘逸的经历充满了好奇,可因为时机和场合的原因,不方便与他个人有太多的交流,离开麻溪村时我们互相添加了的微信和抖音号。

回来后,翻看“回乡的刘老根”视频,我才熟悉刘逸的故事。

他15岁离开家到怀化市读书,毕业后去广州市一家模具厂打工。2007年,来到张家界市从事新媒体工作,后来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33岁时,他随父母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从改造自家房屋开始,自己出资50余万元,引领村民们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有一次,他和村民一起上山砍楠竹,在岩壁上时脚下一滑,人摔倒后翻滚了几周,幸好被一棵竹子挡住,自己的脑袋离竹桩只差几厘米。就是这种“拼命三郞”的劲,让他成为乡亲们眼里值得信任的“网络达人”。

这几年,他带着村里20余名60岁左右的村民们进行“二次创业”,先后改造了怀化高铁南站老鸦山院落,怀化市鹤城区杨柳溪村庄、柿溪乡唐冲村……特别是,2024年他们负责改造湖南省“村BA”举办地孝坪小镇,让他们队伍的名气更加响亮。

现在的他,已经在辰溪县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负责辰溪县文旅投资和建设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还要有一批豁达无私的乡贤能人。他们中有的人是叶落归根、富而思源,有的人是浓浓乡愁、桑梓情怀。然而,把乡愁转化为支持建设和切身实践的道路却是不平坦的。有些乡贤能人发展模式却成为一个个“泥坑”,项目投入难见成效,付出与回报并不能成正比。

一天,我看到刘逸微信朋友圈关闭“辰熹咖啡馆”的信息,询问原因才知道是资金周转出现了一些问题。歇业一个多月后,终于结到了一部分费用,这个吸粉无数的咖啡馆又重新营业了。

乡村改造过程中,统一大家的意见也是难事。家人的不理解、乡亲们的不理解甚至误解,也让刘逸有过迷茫和徘徊。可看到乡亲们期盼和赞许的眼神,想着要让家乡美起来、儿童不再孤单、老人不再寂寞的梦想,他坚持听从内心的呼唤,继续撸起了袖子……

作家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对曾经在乡村生活过的许多人来说,乡愁是下河摸鱼、上山打鸟、爬树摘果、田野放歌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空心化”的乡村不仅只剩下老人、小孩,还带来了文化的空心、经济的空心、精神的空心,抽离的是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挂念。

城市生活的人制定乡村振兴的政策,要真正懂农村、懂农民。城里人来农村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这些方式治理乡村、修缮房屋,只是“短期效应”。许多人安放“诗与远方”,都只会选择交通便捷、配套成熟的山水相宜、风景绝美之地。在老少边穷地区,不适合大拆大建、不适宜易地搬迁,他们的乡愁往往是一段不愿诉说的无奈、一份岁月悠长的遗憾。

这些传统村落在外打拼的人,家里人时常教育的是“好男儿志在四方”,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为的只是走出大山、摆脱贫困。他们的内心始终象一只飘荡半空风筝,只有人关心飞得高不高,鲜有人关心飞得累不累。

高尚的追求没有句号,对于刘逸来说,视频号取名“回乡的刘老根”,“根”就是他的乡愁,改造修缮乡村的人居环境,就是了结“乡愁”、成就“乡恋”。

正是有了象“回乡的刘老根”这样一批有为有志的青年人,把新鲜的事物、开放的视野、积累的财富,投入到乡村振兴的舞台,与党委政府部门的党员干部们共同努力、双向奔赴,才让老少边穷地区的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面貌、新的生机。

唯愿更多的“刘老根”不忘乡愁、反哺乡村,走好每一步、走稳每一程、走实每一段,深耕产业、传承文化,让新农人的生活更加幸福,让新农村的美丽更有成色!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