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旮旯里的耕耘者——炎陵县老农人张晓刚种田记

2024-11-07 18:08:59 红网
作者:尹建英 刘子群 编辑:曹缇
字号:

图片1.marked.png

新增耕地正在种植水稻。

图片2.marked.png

张晓刚(左一)正在田间巡田。

图片3.marked.png

收割机正在抢收晚稻。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尹建英 刘子群 株洲炎陵报道

风和日丽的晚秋,在湘赣边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炎陵县城,车辆沿霞阳镇政府旁的小路一直往南,七拐八拐到了石玉村龙潭组,在四周被山包围的山旮旯里一位衣着简式夹克的农民,戴着泛白的鸭舌帽,扛着小锄头,微弯曲的脊背,正在余辉洒照的田间指挥三台收割机抢收晚稻,只见翻滚的稻杆渣不断地从收割机“吐”出来,几个回合下来,装运稻谷的农用车拖斗已经隆成小山式的稻谷包。

这位农民就是张晓刚,炎陵县种粮大户,正在收割的这片80亩水稻,是这附近的第三块稻田,加上河对岸与拐角处的两块,他承包了约200亩耕地。

对于地无三尺平的炎陵,有这样一块能机械化耕种的耕地,张晓刚格外的珍惜,从播种、除草、去虫、到施肥、收割,每个环节他都不落下,有时一天往返跑好几趟,不管刮风下雨,年过六旬的他,始终憋着一股子劲“农田姓‘农’,经济再发展总归要吃饭,田不能荒了。”

与田结缘,是2009年炎陵县中村乡梅岗村土地整理项目开工后,张晓刚组织一帮农民工初涉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在全省大兴土地整治的几年时间里,他的工程队先后在炎陵、茶陵、醴陵建设完成不少土地整治项目。在他的带领下,大批农民工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搞土地整治,除种好了自家一亩三分地,还额外挣得了一分收入,帮助一群缺门路、少资源的农家子弟实现了土里刨食、地里致富,他也成了群众心中的致富带头人。

2016年,在耕地保护新政下,开始实施土地开发,张晓刚承接了中村乡龙潭村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有村民问:“张老板,你开的田,自己会种吗?能有产量吗?”这一灵魂拷问,倔强的“张老板”并不急于给出答案,他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大胆想法,自己开的田自己种,让事实说话。从开田者到种田者的身份转变,并不一帆风顺,从种一季亏一季,亏一季再种一季,在不断地“试错”中,张晓刚发现缺乏精细化管理与科技服务的传统耕种已经落伍了。于是从种子筛选、育苗温湿度、化肥选购、播种浇水、农资消耗、地力测试等科学分析、记录、对比、攻克一个个山地种粮难题……当稻穗压弯枝头,新田不负旧田时,周围的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对这位新农人另眼相看。

2018年,张晓刚承接到炎陵县霞阳镇石玉村土地开发工程,新开发耕地80余亩,根据合同约定耕种三年,张晓刚把田种得有模有样。当时承接开发另一块相邻水田和霞阳镇石玉村增减挂钩项目水田的其他老板闻讯找来求助:“张老板,你种田有经验又有技术,还有设备,我那两块田也请你帮忙种一下。”张晓刚欣然应承,附近村民外出务工,缺乏劳动力的田也委托他种。三年过去又三年,从最初的几十亩到2024年的200亩,他先后投入200余万元,修筑水渠、加固田埂、修基耕道,添置抽水机、耕田机、抛秧设备等,偶尔也让县自然资源局的同志给他飞个无人机,执拗能种好田的信念与良好的田间管理体验,加上政府扶持,让张晓刚对种田的信心陡然增加。远在深圳的大儿子多次打来电话,请求他一起帮忙打理生意和照顾孙子,他说“生意是你们年轻人的事,我的本行是种田,不仅‘会种田’还要‘慧种田’。”在这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却依然没日没夜执迷于山旮旯里的这些耕地,儿子百思不得其解,却也拗不过父亲的决定。

近日,炎陵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工作人员再次来到霞阳镇石玉村龙潭组的田间,看到恰是开头的景象,几台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稻田里奔跑,装粮车开到田间地头,正一车一车往山外运着粮食。走近站在田埂上的张晓刚,听他细细盘算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挂着不经意的笑,他说:“收割机一天的费用3000块,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30亩,一季稻施两次肥,除一次虫,收割机收上来的稻谷直接以0.95元/斤的价格统货收走,很省心,除去田间管理的各种成本,一亩田能赚个500左右,今年稻谷长势好,还能涨点,如果年年都像这样,我还想再流转点土地,1亩是种,500亩也是种,种到我不能种为止……”

如今,张晓刚成了炎陵种田的名人,谁有种田难题总会不自觉的想到他,谁有不想种的田也总会想起他。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