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博育馆”全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响炮 通讯员 李中声 娄底报道
投资5000万元,收集实物、史料、图片、视频上千件,娄底民营企业家陈光阳耗时两年做了件“大事”。
陈光阳是湖南湘江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近日,他亲手打造的“湘江•博育馆”开馆迎客,这将是湖南首座民间电力博育馆。
12月27日,记者走进娄底经开区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踏上这片有着“电建湘军”发源地之称的土地,在游历这座博育馆中,近距离感受那份由汗水与智慧铸就的创业传奇。
“湘江•博育馆”主馆。
矗立在博育馆路旁的电力设备。
探访
“湘江•博育馆”依山而建,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宛如绸带,蜿蜒在这个山坡上。干式空心电抗器、阻波器、电力变压器、500KV主变套管等电力设备矗立在路的两旁。
山坡的顶部就是“湘江•博育馆”主馆。这里,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静静地诉说着“电建湘军”的创业艰辛。从最初简陋的工具箱、手工绘制的图纸,到第一代、第二代电力工人的工作照,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记忆。
“这是我1982年在吉首架线时拍的照片,那时候所有东西都是人工作业,一捆导线3吨多,分成80斤一圈,100来个人抬着翻山越岭,非常壮观,也非常辛苦。”陈光阳介绍,从传统的电力施工设备到现代化的吊机、无人机等运用,科技的进步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目前施工队伍中机械化率施工已超过80%。
向阳的山坡上,数十块太阳能面板密密麻麻犹如矩阵,陈光阳在此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站,旁边设立了储能站,为整个博育馆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绿色能源。山腰上,开挖的水塘还正在建设一个小型的储能水电站。
太阳能电站为博育馆提供绿色能源。
崛起
以输变电安装为核心的电力工程建设产业,是娄底经开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而这一特色劳务品牌的由来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1981年,原西阳乡(今大埠桥街道)成立不到1年的乡镇企业为寻求发展,专门组建一支60余人的劳工队伍,他们作为第一批人员被派送到湖南送变电公司参加集中培训。
拥有技能的群体,往往更容易走上创业之路。曾经的第一批技术骨干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大多数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占据行业一席之地。在前辈们的影响下,年轻一代陆续成长,他们有的成了小包工头,有的成立自己的公司,成为“后起之秀”,湘中大地电力行业迎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好格局。
经营守诚守信,质量精益求精,电力工程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娄底经开区大埠桥人实现了从“打工者”“小老板”到“企业家”的转变,现有输变电施工企业100多家、施工队伍2000多支,这些企业活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带动周边5万多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支能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电建湘军”。
“电建湘军”的崛起,不仅带动了中阳村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共同富裕。中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民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电建湘军”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扶贫帮困、抗洪救灾等公益活动,展现了民营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陈光阳在沙盘前向记者介绍创业故事。
传承
从2015年起,湘江电力集团董事长陈光阳一直担任湖南省电力工程企业协会会长,他带领湖南电建行业坚持诚信经营,推动了湖南电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规范化,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国际能源合作与技术交流。陈光阳荣获第二届“新湖南贡献奖先进个人”称号。
2020年,湖南省电力工程企业协会年会在娄底召开,180余家电力施工企业参加会议,为让更多人了解电力文化、激励下一代持续奋斗、讲好“电建湘军”的故事,陈光阳决定成立娄底电建人自己的电力博物馆。
之后两年,陈光阳和公司总经理陈玲等陆续到成都青羊工业园、天津电力博物馆等全国与电力相关的园区、展馆参观、学习。
2022年10月1日,“湘江·博育馆”正式开工建设,规划打造与娄底经开区中阳·生态电力科技谷配套的电力安装设备博览基地,及省内一流的电力人才培训基地,实现“博采众长”与“人才培育”的双重目标。
“这座博育馆不仅是一座展示馆,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新一代电力建设者继续传承和发扬‘电建湘军’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为中国的电力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陈光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