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设施渔业发展“出圈”又“出彩”

2024-12-21 09:40:54 红网
作者:龚翔 彭智文 编辑:郭婳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12月21日讯(通讯员 龚翔 彭智文)设施渔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永州市充分发挥“水质优良,毗邻两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优布局、扩产能、调结构、强监管,大力发展设施渔业。2024年全市设施渔业养殖主体累计达38家,产量预计达2500吨,同比增长78.57%,新投产项目4个、扩建项目4个,600余吨水产品成功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及出口国外,设施渔业厚积薄发,频频打破外界对永州渔业的传统印象,不断出圈出彩。

大棚育出鳗鱼

鳗鱼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在深海中产卵繁殖,在淡水环境中成长,肉质细嫩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可鲜食、熏制、醋渍、制罐,在我国沿海地区和日韩等地拥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被誉为“水中人参”。

1.jpg

7.jpg

全市今年新建2家大型鳗鱼养殖基地,累计3家。投资1.5亿元的东安县湖南闽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鳗鱼养殖基地年底即将投产,零陵区引进永州市融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50亩,总投资3000万元,采取循环水、恒温等现代化设备发展鳗鱼工厂化养殖。

微信图片_20241221185706.jpg

走进位于石岩头镇的养殖基地,3个大型养殖棚坐落于绿水青山间,每个养殖棚内有序分布着20个养殖池,密密麻麻的鳗鱼在池内抱团休憩。大棚外七八个工人正穿着下水衣,站在高台上分拣鳗鱼苗,为鳗鱼分池。只见一条条长如蛇形的鳗鱼,通过专用“水管”,如坐上滑梯般顺水而下,从养殖池来到分拣点,按规格被重新“分班”,再顺着管道送回到养殖池中继续养殖。成品鳗鱼养殖大约需要1年到1年半时间,期间会被分池5次,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鳗鱼生长均衡。分池后对鳗鱼实行精细化管理,养殖池都配备了可控式养殖温栅、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等智能化养殖控制系统,手机上可以随时查看水温、PH、溶氧状况,每隔15分钟自动排污系统准时启动,能有效去除杂质、降低能耗、提升水质,实现高效养鱼。

“这里的水质好、水量大,水温恒定在20℃左右,我们今年5月已投放鳗鱼苗160万尾,预计年产鳗鱼300吨,产值达2000万元。”该公司负责人熊嘉文说,永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但让鳗鱼养殖的效率得到提高,还让鳗鱼的品质得以提升,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生态化、智能化养殖之路。

圆桶游出“瘦身鱼”

“瘦身鱼”就是将体态肥盈的成鱼放入流动的洁净水源中进行饥饿处理,经过长时间的“瘦身”,不但消耗鱼类多余的脂肪,还有助于减少鱼体的腥味,提高养殖鱼类的品质。

2.jpg

在零陵区黄田铺镇的锐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20个直径7米的陆基镀锌钢板塑膜圆桶循环鱼池一个挨着一个,池里水质清澈,成群的鱼儿随着水花惬意自在地游动。基地推行“公司+农户”模式,为周边县市区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提供产前标准鱼苗、开展产中技术服务、进行产后保价回收。鱼苗在农户池塘养殖达到2斤左右,分批次运回基地进行“吊水”,仅依靠水里的微生物生态喂养30天,使其不断减脂,实现自然瘦身15%左右,“短、粗、圆”的肥鱼变得修长苗条,鱼肉也变得结实、爽滑、鲜嫩。

公司负责人王先章说道,“以鲩鱼为例,一般市面上的售价是每斤8至9元,瘦身后每斤价格可以涨至15至16元,很多顾客会为瘦身鱼鲜甜有嚼劲的这个特点而买单,复购率很高,已销往广州金湖农庄、南门饭店、东成饮食山庄成鱼30万斤。”

池塘养出鳜鱼

鳜鱼又叫鳌花鱼,肉食性,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其肉呈瓣状,肉质细嫩,刺少肉多,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各地商超、农贸市场供不应求。

步入全市最大的鳜鱼养殖基地祁阳市文明铺镇茂泰生态发展有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精养池塘,池壁光滑,池水清澈,每个养殖池都配有增氧机、水质监测仪、自动投饵机等智能化养殖设备。基地采用 “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养殖尾水先进入沉淀池静置,沉淀过滤掉水体中大块悬浮物,然后经过过滤坝,进入曝气池,通过增氧曝气的方式可以使水体有机物实现充分氧化。此时打开过滤坝,让尾水流入生态净化池。生态净化池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放养了滤食性鱼类和螺蚌类底栖生物,用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

3.jpg

该基地养殖总面积453亩,其中精养池塘面积100亩,通过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既实现了高效生态养殖,也让当地及周边村民受益。“我家就在这个村,在养殖基地工作已有1年多,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在基地负责喂鱼和清理鱼池的宝塔村村民刘启伟如是说。

公司负责人刘和平介绍,“基地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精养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后,养殖密度可再提高10%左右,尾水能够达标排放,预计明年能出塘鳜鱼150吨,收入1200万元以上,利润200万元,可长期吸纳30余人就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良田长出稻花鱼

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今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创新团队祁阳工作室落户茅竹镇富联村,12名农业专家重点围绕稻田土壤环境提质、水稻绿色高效丰产、稻鱼综合种养等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和推广。通过修整和加固田埂,在田的四周和中间开挖鱼沟,根据田块的大小开挖成十字形或井字形,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每亩投放3-5㎝的禾花鲤鱼800尾。投放的鱼苗能清除田中杂草和害虫,排泄物还可肥田,鱼的不断活动松土,增加了土壤通气性并增强根系活力,稻穗的自然落下,又为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稻鱼共生的稻田里,稻穗长、颗粒多、籽粒饱满,这是稻渔综合种养促进粮食增产提质的秘密。

4.jpg

5.jpg

近日,100亩的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呈现一片丰收繁忙景象,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将一茬茬金黄饱满的稻穗“收入囊中”。经现场检测,每亩收获晚稻818斤、稻花鱼85斤,算上早稻亩均1100斤稻谷,稻鱼综合种养亩均产值达5000多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农户真正从稻渔产业得到了实惠。

水池孵出石蛙

石蛙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蚌、石鸡等,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特有的名贵种类,生活在山溪水坑内或石洞岩隙中,体大肉多且细嫩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被美食家誉为“百蛙之王”。

6.jpg

由于石蛙养殖的环境要求高、技术环节多、资金投入大,发展人工养殖产业极具挑战,使得众多养殖者对其望“蛙”却步。2023年返乡创业的湖南泽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彭宇却对此抱有坚定的信心,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病虫害防治及活饵养殖技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成功探索出一条石蛙变“金蛙”的致富新路。

在基地现场,机器轰鸣,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养殖池、孵化池、实验室井然有序,一字排开沿河而建。为保障人工养殖石蛙的良好水质,精心选择在生态较好的山林间建立养殖基地,将河水经过多重过滤成为清澈的水引入到养殖池。公司还专门在其他种植基地组建培育室养殖黄粉虫,作为石蛙的日常食料。从受精卵、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种蛙)大约需要3年时间,通过精细化的养殖管理,投喂蚯蚓、黄粉虫、南瓜、青菜等天然饵料,届时可收获满满。

彭宇高兴地说道,投资0.6亿元的基地明年2月将正式运行,预计年产种蛙10万斤、蝌蚪200万尾、幼蛙50万只,主要销往上海、浙江、广东一带,实现产值3000万元。

今年,永州市出台《永州市现代设施渔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将设施渔业与现代农业同谋划、共部署、齐推进。下一步,全市将大力推广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循环水工厂化等养殖模式,不断提升渔业设施化水平,实施渔业品牌培育工程,高标准建设渔业示范区,发展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打造全省设施渔业发展新标杆。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