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湘水汤汤,法治为楫;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当“国之大者”落地为“民生小事”,当政策礼包转化为百姓笑脸,衡阳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法治的刚性,守护公平底线,用服务的柔性,滋养民生温度。
当前,衡阳正举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即日起,衡阳市司法局联合红网推出《法治“衡”有力》系列报道,积极展现衡阳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成效与风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新凤 实习生 程芯 通讯员 王帅 衡阳报道
柔性执法“三张清单”,让执法有了温度;行政复议依法审结,让公平照进现实;“湾村明白人”释法明理,让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这是衡阳责任政府建设的小切片,也是法治与民生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衡阳,这座文脉激荡的千年古城,此刻正以法治为基,在严格执法与柔性治理之间寻找平衡,在权益保障与基层自治中探索路径,用创新的笔触勾勒责任政府的时代轮廓。
柔性执法:刻度之中见温度
当刚性的执法注入了人性化的温度,执法的边界便拥有了柔韧的弹性。
在衡阳,这种治理智慧体现在精心编制的免予、从轻和减轻行政处罚“三张清单”里。这些清单如同精细的标尺,精准丈量着权力运行的尺度与温度。
今年4月,衡阳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接到市交通运输局行政审批科的转办件,称牌照为湘DC30**的货车逾期检测时长达15天。
接件后,执法人员迅速展开调查。经核实,涉事驾驶员李某所使用车辆的《道路运输证》的记录显示车辆的检测应于2025年3月31日前完成,其实际检测时间为4月15日。根据《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第二十条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已构成违法。
但鉴于李某的行为属一个自然年度内首次违法,且情节轻微,检测逾期未超过30日,未造成危害后果,符合“首违不罚”的适用条件。执法人员通过系统核查,确认李某此前无类似违法记录,且在调查过程中,李某积极配合,态度诚恳,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对车辆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也已合格,符合相关安全和技术标准。
最终,执法人员在对其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后,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并督促其增强法律意识、筑牢安全防线,严格规范自身营运行为,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群众将一面“执法显温度 法理情相融”的锦旗送到耒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消毒餐具过了保质期,但念在初次违法、未造成后果,我们下达责令改正,不予处罚。”衡南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的一席话,道出了衡阳执法理念的深刻转变。2024年初,该局积极推行“首次违法免罚承诺书”,为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铺设了一条“纠错缓冲带”。
在消防安全这一重要民生领域,衡阳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做法同样彰显智慧。今年4月,蒸湘区某酒店客房外窗违规设置广告牌,经复查,已及时拆除且未造成严重后果,消防部门按程序不予立案,并下发《不予行政处罚告诫书》,以教育替代惩戒。
最动人的温度,蕴藏在对特殊困难群众的体察中。祁东县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在向非法捕捞的陈某送达法律文书时,发现他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且文化程度较低,家徒四壁,生计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简单机械地执行处罚,无疑会将陈某的家庭推向更深的困境。
经与县检察院、县司法局沟通,并进行现场调研和集体讨论研究,执法部门决定对陈某采取延期执行处罚的人性化措施。同时,鉴于陈某对湘江水域非常熟悉,县农业农村局聘请他为湘江干流某段的护渔员,以护渔员的工资部分解决其家庭实际困难,部分用于缴纳罚款。陈某深受感动,表示将积极履行护渔员的责任。
刚柔相济间,既守住了法治底线,更让法治政府的治理温度直抵人心。
行政复议:公正裁定暖民心
老百姓同行政机关产生纠纷,除了到法院打官司,还有没有其他途径?近年来,“行政复议”正以其高效、快捷、零成本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化解行政纠纷的新通道。
2023年5月20日,谢华(化名)骑电动车上班途中,途经交汇路口处,与一辆小车发生碰撞,意外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诊断,谢华全身多处骨折。事故发生后,交警部门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认定小车司机负全责。因为是上班途中受伤,伤势好转后,谢华便向工伤认定主管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却被告知不予认定。
有关部门认为谢女士是社区的工作人员,而社区是属于基层的自治性的群众组织,不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工伤保险条例》所规定的用人单位。谢华对工伤认定主管部门作出的不予工伤认定不服,于是向承担衡阳市政府行政复议职责的市司法局提交复议申请。
复议机关认为,工伤认定主管部门以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而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为由不予认定工伤,属于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依据错误。于是撤销其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责令其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重新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这个结果我是非常满意的,工作人员找了很多相关文件和依据,一条一条给我看,我感觉他们是真正保护了我们老百姓的权益。”谢华(化名)的感慨发自肺腑。
衡阳市“行政复议开放日”座谈会现场。
这只是衡阳市“复议为民”的一个缩影。
两个多月前,衡阳市司法局迎来两位特殊访客。贺某与从广东远赴而来的邓某捧着“为民服务 排忧解难”的锦旗专程前来致谢。
时间回到半年前。邓某、贺某两位女职工因未享受退休待遇多次奔波无果后,抱着最后希望递交了行政复议申请。这件跨越两省的历史积案,牵动着衡阳市司法局领导的心:“群众的揪心事,就是我们攻坚的必答题!”
联席会议上,复议机构和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还原事实,厘清责任,依据相关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最终确认两人符合退休条件。
当工作人员告知结果时,两名申请人深受感动:“真心感受到了政府在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结案回访时,邓某已搬至外省,却坚持要当面致谢,特意买了最早一班高铁票,第一时间送来锦旗。
2024年,衡阳市市县两级共审结1087起行政复议案件,经过复议程序后只有不到100件进入了诉讼程序,其余案件均在行政复议阶段化解争议,复议实质化解率达92.34%,基本实现“案结事了”,依法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衡阳,行政复议正以高效解纷的有力实践,筑牢群众权益的法治屏障,更架起官民互信的桥梁,让法治政府的公正底色愈发鲜明。
基层善治:创新模式激活力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衡阳在基层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做法。耒阳“湾村明白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耒阳,因水得名,80余条大小河流遍布全域,湘江支流耒水绕城而过,沿岸形成5000多个自然村落。耒阳百姓,由此衍生同一姓氏临水建房,或几个姓氏沿湾而居的传统。“湾村”一词就此产生,成为耒阳人家乡的代名词,也成为耒阳市乡村治理的最小单元。
各种不稳定因素使耒阳的基层治理形势严峻复杂,也让基层治理呈现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点。当地一村干部介绍,在纠纷类型越来越多样的背景下,经常会出现基层政府“手长衣袖短”管不了的尴尬。因此,如何创建有耒阳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成为摆在主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2个月调研,耒阳市委在“乡贤能人”自发参与“湾村”治理基础上,以“湾”为单元,利用同姓、同宗、同饮一湾水的地缘优势和村民“认理更认人”的血亲优势,号召“湾”里人认可的明事、理事、断事的人,参与基层治理。于是, 2021年12月,“湾村明白人”的基层治理模式在耒阳全市铺开。经选拔,共产生5451名“湾村明白人”,覆盖了耒阳全市5061个湾村。
有了“官方认证”,“明白人”干事名正言顺。通过发挥人熟、路熟、情况熟的优势,“湾村明白人”用乡音土话将相关政策讲明白,将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最末端。同时,第一时间收集群众诉求和社情民意,将发现的重大矛盾纠纷、突发事件苗头,及时向村“两委”报告,便于及早处置。
如今,“湾村明白人”的实践效果正在耒阳大地逐步显现,湾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湾村明白人”收集群众诉求和社情民意。
2022年,“湾村明白人”典型经验被中央政法委在第七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上向全国推介,并得到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及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具体做法入选了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湾村明白人”之外,衡阳基层治理的创新图谱上,还生长着更多共建共治的鲜活品牌。
2023年11月,石鼓区人民检察院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检察官们用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释法说理、化解争议,创造“情理法融合”化解信访工作法。衡南县则通过“屋场恳谈会”,组织干部下沉一线化解矛盾纠纷,恳谈更肯办……
当柔性执法清单日益完善,当行政复议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当“湾村明白人”的身影活跃在每一个角落,衡阳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刚柔并济方为治道,民呼我为即是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