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对口”的难题,湖南给高校人才培养开出了新“菜单”。近日,湖南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正式发布《湖南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目录(2025-2026年)》(下称《目录》),聚焦传统、优势、新兴、未来四大产业领域,梳理出70个急需学科,精准设置183个专业。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性开展此类目录制定的省份,湖南的先行先试具有重要意义。《目录》不仅服务当前产业需求,更为未来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方向。
这份关乎未来湖南人才培养方向的目录有坚实政策支撑。此前,为贯彻国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方针,湖南省委、省政府两办联合印发《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提出“五个计划”重点任务,明确到2025年调整优化约20%的学科专业,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紧密联动,其中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发展计划是关键。《目录》作为配套文件应运而生,旨在深度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
《目录》的设置依据何在?未来湖南高校又将如何精准“造血”,补齐人才短板?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什么“急需”?湖南产业升级存缺口
此次发布的《目录》如何凸显湖南产业特色?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国文指出,这由《目录》制定的根基所决定——它立足我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产业梯级体系专为湖南定制,源于2023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
具体来看,《目录》精准划分为传统、优势、新兴、未来四大产业板块,并进一步细分为现代石化、绿色矿业等16个产业领域。同时针对其他产业需求,单独列示了数学、物理学、脑科学、碳达峰碳中和等学科专业。整体共细化出新能源与电动化技术、生物育种与种业科学、文旅科技融合创新等70个急需学科方向,列出碳储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医学工程、智慧农业、茶学等183个本科专业清单。
《目录》是否属于闭门造车之作?对此,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编制初期,我们开展了大规模产业调研,深入走访了中联重科、湖南钢铁等龙头企业,还广泛吸纳了18个省直部门和高校的宝贵建议。”
“企业普遍反映当前最紧缺的是复合型人才。”潘国文告诉记者,走访中企业多次提到,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能跨领域、跨行业融合运用不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中联重科因计划‘出海’,期望新进人员不仅精通技术,还能熟练掌握小语种;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则需能够融合钢铁冶金与自动化、大模型应用的人才,助力公司实现机器设备的迭代升级。”
针对此发展痛点,《目录》在急需学科领域中列出的基本均为交叉学科,绝大多数专业亦呈现出显著的交叉融合特性。潘国文解释道,例如“绿色化工与低碳技术”涵盖了化工、低碳、新材料等多个领域,“数字人文”则实现了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
此外,《目录》中还收录了33个教育部目录外的专业,例如“音视频智能装备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护理”等。“这些专业名称经过专家们反复斟酌与修订,均源自调研中各方高度关注的方向,具备一定的未来导向性,体现了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潘国文进一步补充道。
高校如何响应?多校积极布局学科专业
政策明确规定,各高校须积极增设《目录》内的急需学科专业,且年度增设比例不得低于80%。《目录》发布后,高校迅速作出响应并制定增设计划,长沙理工大学即为其中的典范。
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唐欣表示:“我校已制定《2025-2027年专业优化实施方案》,计划在三年内停招21个本科专业,新增8个专业。其中有7个专业被列入《目录》,具体为制药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智慧交通、智慧水利、国土空间规划、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占比高达87.5%,超出政策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理工大学计划新增的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国土空间规划属于此次《目录》中特别提及的“教育部目录外专业”。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目前已完成论证,计划于今年申报;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则计划于明年申报。
记者深入采访发现,部分高校已率先采取行动,针对产业需求精准布局相关学科专业。
“自2023年起,我校便已着手推动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工作。”湖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朱育锋向记者表示,学校对学科优化的进程早已启动,目前正积极推进中。
针对当前的学科专业改革,湖南农业大学已成功构建了“农学+”“智慧+”的学科建设体系。2023年,在生态学一级学科下新增碳达峰碳中和二级交叉学科,同时增设智能建造、食品营养与健康等本科专业,这些都被纳入在最新的《目录》中。
此外,湖南农业大学制定了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推动微专业建设与学科交叉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未来计划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更名为“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并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这些均为此次《目录》中提及的急需专业。
如何落地?让专业优化真正对应产业需求
《目录》的响应,关键不仅在于专业优化,更在于让学科专业有效输送人才、助力湖南产业发展——这是政策落地的核心。
“现代农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校学科布局与湖南尤其是长沙的农业产业需求高度契合。”朱育锋表示,湖南农业大学在智慧农业与智能装备、农产品加工与食品科学等领域已初见成效。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全省大健康产业筑牢支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农业工程学科在机械化、智能化领域的多项突破,特别是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湖南农业现代化进程。
增设专业仅是起点,深化产教融合才能让人才切实对接湖南产业。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李传常介绍,针对《目录》中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学院不仅已构建起完善的学科专业布局,还与三峡集团、中广核等企业设立了联合培养班,与中国能建湖南省电力设计院、中国中车、湖南能源集团等共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和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扎扎实实服务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
此次《目录》发布,既响应当前产业需求,也前瞻未来发展。省教育厅高教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作为全国首个由省级层面发布的专业目录,其具体内容仍需持续更新与完善。《目录》拟每两年进行一次更新,紧密追踪产业动态,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保持同步。下一步,将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内涵的重塑,完善预警机制,并切实落实限制招生、停招及撤销等相关措施。
为指导高校开展学科专业调整与建设,省教育厅还将出台系列举措:发布电子信息类、能源动力类等9个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立项约120个“四新”研究项目;规划建设10个左右未来技术学院、20个左右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及10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支持5所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化改革,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孵化技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