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智·青春志丨熊瑞祥:努力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2025-07-09 17:16:01 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李丽
字号:

编者按: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为调动青年社科人才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和激情,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壮大湖南优秀社科人才队伍,湖南省社科联与湖南红网联合推出《湖南智·青春志》专题报道。

【人才档案】

熊瑞祥,男,1987年出生,湖南师范大学 “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入选湖南省“湘江青年社科人才”“芙蓉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和《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期刊,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与教育部项目。

湖南师范大学 “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熊瑞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长沙报道

在熊瑞祥的学术世界里,问题意识始终是研究的重要驱动力。

他曾在博士阶段就敏锐察觉到一个现实矛盾:同样是出口加工区,郴州重点发展有色金属产业,而广州则侧重生物医药产业,为何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会导致出口促进效果差异?

这个源自现实的追问,成为他深耕产业经济学的原因之一。

“设立经济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式。”熊瑞祥说,他与合作者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测算了不同地区行业的生产性结构,发现当出口加工区的主导产业与当地产业关联度越高,出口促进效果越显著。

而这一发现不仅从微观角度解释了区域发展差异,更直接指向政策优化方向,“招商引资时选择与本地生产性结构一致的行业,才能更高效推动经济增长。”

读懂产业发展的“方言”

在熊瑞祥看来,社科研究的生命力在于“顶天立地”,既要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又能够对现实社会经济问题有所启发或裨益。这也成为他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的一个重要行为准则。在2023年暑假,他带领学生花了十多天时间,深入益阳市桃江县竹产业的全产业链调研。

在调研中,他们的足迹遍布竹农家中、竹笋加工合作社、竹地板生产企业、竹工艺品作坊等。“我们不仅记录数据,更倾听竹农对市场波动的忧虑,观察企业主在技术升级时的抉择。”熊瑞祥回忆,这些也成为他后续研究产业转型的重要素材。

学生们在调研中的感悟更让他坚定实地研究的价值。调研队队长欧阳宇翔在深度访谈后感叹,“终于理解了企业家精神的真谛,是勇于进取、富有创新和敢于冒险。”另一位学生廖萌则从县城企业的活力中看到新视角:“原来‘卷’并非只有大城市这个选项,县域经济里同样藏着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天地。”

这种“用最土的方式做最实的研究”的坚持,让熊瑞祥的学术成果跳出了冰冷的数字模型。在他看来,坐在办公室跑数据固然高效,但只有闻到竹林里的泥土气息,听到企业车间的机器轰鸣,才能真正读懂产业发展的“方言”。

让经济学理论照进现实

一直以来,现实问题都是熊瑞祥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

熊瑞祥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发现,为提高粮食产量,目前我国实施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已经带来了“国内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

“传统理论认为,国内粮食产量增加是因为随着支持价格的提高,粮食供给量沿着现有的供给曲线而增加。”熊瑞祥和合作者们的最新研究发现,价格支持政策带来的粮价稳定会提高企业进行成本降低型农业创新的激励,即价格支持政策带来的粮食供给增加还源自现有供给曲线本身的向右移动。

通过这项研究他们还发现,价格支持政策会降低企业进行质量增加型农业创新的激励。“这些发现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我国当前的粮食价格体系改革也有着直接的政策启示。”在熊瑞祥看来,价格支持政策可以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但如果要提高粮食质量以满足居民对高质量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则需其他配套政策,例如建立健全农业科研产权保护与交易制度等。

在熊瑞祥的研究图谱中,学术价值与社会需求从不是对立面。他常以两个生动案例阐释经济学理论的现实转化力。

“地铁票价定价难,难在民生保障与财政负担的平衡。”于是他提出,可借鉴经济学的差异化定价理论,在维持普通车厢票价的基础上增设特需车厢,“既不增加低收入群体负担,又能通过满足高端需求降低财政压力。”

再例如,每到暑假,不少城市的博物馆就一票难求,众多游客只好在烈日下排队等候入馆。“看上去好像游客入馆没有花门票钱,但是实质上游客排队也是有时间成本的,他们本来可以把这些时间用于其他生产性活动。”在熊瑞祥看来,游客支付的这些成本,博物馆也没有获得。因此,他认为此时博物馆应该收取价格等于游客排队成本的门票,“这样,一方面游客可以省去排队入馆时间,博物馆也可以获得收入用于改善自身日常运营、提供更高质量的展览服务。”

但熊瑞祥坦言,要实现这种政策转变的前提之一是,相关部门和市民都能理解背后的逻辑。而将理论转化为政策语言的能力,则是他对“桥梁角色”的自觉担当。在他看来,经济学家不能只在学术圈“自说自话”,更要成为企业、市民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翻译官”。

因此,近年来他积极参与社科联组织的调研座谈会,与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直面交流,当听到企业家在发展中真实的困境和问题时,他就知道学术研究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了。

为青年人才“破局”

作为“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的参与者,熊瑞祥对青年社科人才的成长环境有着深切思考。他提出的三大建议直指学科发展前沿,“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跨学科工具。比如用大语言模型分析产业政策文本,用法律数据库研究营商环境,这都需要行政管理、计算机、法学等学科的融合。”

同时,他特别强调跨部门沟通机制的重要性。“真实世界就是社科研究的实验室,研究者需要便捷渠道观察企业、居民与政府的行为。我参加的社科联座谈会,就是打破学科与部门壁垒的有效尝试。”而在国际交流方面,他认为只有把湖南的产业问题放在世界坐标系中审视,才能既看到本土特色,又把握普遍规律,让湖南社科研究“走出去”。

从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选择到竹产业链的升级路径,从地铁票价的微观设计到博物馆运营的机制创新,熊瑞祥以实践者的情怀,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处构筑着学术坐标。“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我既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把理论与现实结合得更好,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