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邓旭雄 郴州报道
一条条曾被视为废弃物的稻草,在湘南山区的小县城里编织出一条条致富路,也铺就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图景。
晨雾笼罩着桂东县大塘镇船塘村的稻田,立秋后一丝丝凉意袭来,一个村民蹲在田埂上,手指轻抚过翠绿的禾苗,脸上洋溢着笑意。几年前他放弃高薪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开创了 “优质稻套养高山禾花鱼”的立体种养模式。在他的稻田里,每一根稻草都成为生态循环的关键一环。
稻草还田,沃土生金
在桂东县的农田里,稻草不再是秋收后令人头疼的废弃物。据县农业局土肥站专家介绍,每100公斤干稻草含有22公斤有机质及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相当于1.06公斤尿素、0.83公斤钙镁磷和4公斤氯化钾的总和。连续三年实施秸秆还田,可使土壤有机质提升0.2%-0.4%,作物增产5%-15%。
桂东农民创新性地应用“免耕马铃薯稻草覆盖还田”技术。他们在种植马铃薯后,于畦面上铺设7-8厘米厚的稻草层,每亩消耗稻草高达1000公斤。这些稻草不仅保温保湿,防止马铃薯块茎见光变青,还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连续两年实施稻草覆盖还田的田块,土壤有机质提升0.5-1个百分点”,桂东县农业技术人员介绍,“次年可节约化肥投入50-80元,既减少了污染,又培肥了地力”。曾经焚烧稻草造成的烟雾弥漫景象,如今已被肥沃的土壤和丰收的景象所取代。
稻草还田技术的推广在桂东县已形成规模效应。全县14.115万亩水稻田中,稻草还田面积达8.469万亩,占适宜发展面积的75%,为耕地质量提升开辟了新途径。
稻鱼共生,一田双收
桂东县利用当地独特的高山气候,将稻草资源转化为“禾花鱼”养殖的天然养分,形成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系统。
在沤江镇一个贫困户将自家2亩稻田里养的禾花鱼装上了“精准扶贫禾花鱼”运输车。“郴州一家食品企业以每公斤60元的价格订单收购我们生产的禾花鱼,搞养殖没了后顾之忧。”他高兴地说。贫困户郭某算了一笔账:县畜牧水产部门免费提供鱼苗,他家3亩稻田产鱼60多公斤,新增收入近4000元。
这一产业模式在全县迅速铺开。2016年,桂东县扶持贫困户发展稻田养殖禾花鱼,初步形成了3800多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分布在沤江镇、四都镇等4个村,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的主要项目。
到了2017年,桂东县仅一个村就将禾花鱼养殖面积从120亩扩大到517亩,参与农户达171户(含贫困户61户)。村中投放禾花鱼苗种10万尾,预计当年收入相当于上年的4倍,增加纯收入60万元以上。
如今,桂东高山禾花鱼养殖已发展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据郴州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统计,全县高山禾花鱼平均亩产达40斤左右,每斤售价30-35元,亩均增收1200-1400元,为农户增收241.9万元。
稻草基料,水苔生财
在桂东县,一种新的稻草利用方式正在改变着土地低效闲置的状况。一些村里引进了水苔种植企业,将无法耕种的翻浆地和冷水田等变废为宝。
“我们村闲置的翻浆地有100多亩,群众没有收入来源”,一村民介绍,“引进水苔种植公司后,每亩土地流转租金500元,村民在公司务工每月还能增收2400元”。
村民郭名珠一个人在家,儿子一家在广东开汽修厂。他将家里6亩多地流转给了某公司,每年仅土地租金就有3000多元。“有闲余时间还可去务工,这样就有两份收入”,郭名珠满意地说。曾经的翻浆地,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香饽饽”。
水苔种植需要大量湿润环境,而稻草作为基质能够有效保持水分,为水苔生长提供理想条件。这种新型产业模式不仅盘活了荒草地,还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一些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便用稻草种植食用菌等,增加家庭收入。
政策扶智,稻草生财
桂东稻草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县里实施了 “富脑工程”,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的培训方式,打消群众不懂技术的顾虑。
水产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在每个示范点举办稻田养鱼技术培训班,累计举办培训班11期,培训农民900人次。培训地点设在田间地头,由技术人员和养殖能手现场实地操作、现场解疑答惑,提高了培训的实践操作效果。
桂东县还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
种苗支持:定点两家种苗场,为示范点免费提供优质鱼苗并“送鱼上门”
土地流转激励:乡镇鼓励低价甚至免费流转土地给种粮大户,同时对实际种粮户进行补贴和奖励产业奖补:并1:1配套产业基础设施投入。
在销售端,桂东县积极组织参与各类节会活动。宜章欧家洞禾花鱼开鱼仪式、苏仙菜岭禾花鱼米节、桂东县开鱼仪式暨爱心销售活动等相继举办,提高了“禾花鱼”的知名度。2016年8月,该县还启动了 “郴州高山禾花鱼”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工作,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稻草经济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桂东县一菜篮子蔬菜种植基地常年用工达40人,每年发放工资60多万元。基地负责人介绍:“来基地务工的,都是当地村民和附近易地搬迁点的群众。”
稻草经济在桂东县已形成产业链:从稻草还田沃土,到稻田养鱼增收,再到水苔种植盘活荒地,每一根稻草都找到了价值归宿。桂东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培育家庭农场6家、专业合作社23家。
夕阳西下,邻村前来“取经”的村民走进船塘村,一个村民拍拍沾满泥土的双手,热情介绍着稻田里的奥秘。“只要我们坚守为民初心,青山绿水就是聚宝盆。”他望着连片的稻田,目光坚定。昔日被焚烧废弃的稻草,如今在桂东人的智慧编织下,正变成名副其实的“黄金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