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江碧水向东流,唯湘江逆势北去。此刻凝望,那山、那水、那人。青山如黛,碧水长流。
这流淌于山水之间的,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惠泽千家万户的生态福祉之源。九百公里湘江奔涌不息,以其丰沛滋养着六千五百万湖湘儿女。
历经治理与重生,今日之湘江,挥毫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实践篇章。江滩上孩童追逐的明亮眼眸,渔民手中沉甸甸的“生态饭碗”,市民岸边舒展的由衷笑颜——每一个生动瞬间,都是湘江生态治理成效刻下的最真切的幸福回响。
湘江株洲段拐了多个大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龚子杰 株洲报道
站在株洲的第八座跨江大桥——清水塘大桥上眺望,昔日的矿渣堆已被湿地公园取代,过去灰黄的天空如今是一片澄澈的蓝,曾经五颜六色的霞湾港也是水波粼粼,清流汇入湘江。
湘江边,清水塘城市公园人来人往,白鹭掠过芦苇荡,当市民用手机镜头定格美好时,他们很难想象,这里十年前还是全国闻名的“工业毒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湘江株洲段迎来历史性转机。从空中俯瞰,湘江在株洲画了一个近乎半圆的大弧线,北去的水流在这个弧线里,勾勒出中国工业发展的曲折痕迹。
清水塘大桥及清水塘城市公园。
湘江曾经的痛
1956年,当第一炉钢水从清水塘工业区的高炉中涌出时,火红的铁水映红了湘江的夜空。
“一五”“二五”规划期间,国家在清水塘重点布局冶炼、化工工业,株冶、株化、柳化等261家重化工工业企业,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输送了无数钢材与化工原料。
株洲创造的340余项“中国工业第一”,160多项诞生在清水塘,但这里也是湘江曾经的痛。
清水塘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和政始终记得,他1986年大学毕业从长沙到株洲的第一印象——烟囱林立,天灰蒙蒙的。
清水塘老工业区照片。(清水塘集团供图)
20世纪50年代末,株冶竖起一座133米高的烟囱,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烟囱”。这根烟囱和后来起起落落的数百根烟囱一起,主宰了株洲天空的颜色。
“晚上到株冶的俱乐部看电影,路上气味特别难闻。”肖和政回忆,他的慢性咽炎就是那时候患上的,柏油路还粘掉过他的鞋底。
“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的情况。晚上开不了窗,白天出不了门。”67岁的冯玉霞,退休前是清水塘霞湾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见证了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的成长、繁荣和搬迁。
1987年出生的许伟望在清水塘长大,家离湘江不到2000米,儿时却不曾游过湘江。“小时候一下雨,父母就很担心。”许伟望说,那雨淋在身上会很痒,甚至发炎。
清水塘霞湾社区,居民正在抓知了。
清水塘“三废”排放量曾一度占株洲市总排放量的2/3,工业废水经霞湾港流入湘江。湘江株洲段曾是最大的“环境敏感区”,霞湾港也曾是湖南最大排污口。
这里因工业而兴,也因工业而困。长期“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让株洲欠下一本生态账。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后,留下了株冶部分建筑未拆除。
重见碧水蓝天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沾灰”的GDP不能要。
2013年,湖南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清水塘是重中之重。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区域之一。
2014年10月,“株洲旗滨玻璃”的最后一根烟囱倒地。这是清水塘地区首家整体搬迁的大型企业。
2018年12月30日,随着株冶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基夫赛特冶炼炉熄火,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的工业产能全面关停退出。
产业伤筋动骨,才换来环境脱胎换骨。湘江的最大污染源,被彻底截断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随即加速进行。
霞湾港汇入湘江。
要治理湘江株洲段,必先治理霞湾港。
霞湾港曾两次惊讶彭克俭。作为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她负责承担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湘江水专项子课题任务。
第一次惊讶,是彭克俭看到霞湾港的水体样本检测结果时。她回忆,水里微生物很少,连一只蓝藻、草履虫都没看到。
第二次惊讶,是彭克俭2024年和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重返霞湾港时,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碧水蓝天相辉映,芳草鲜花共繁盛。这是她自2018年霞湾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完成后,第一次回访清水塘。
“讲句良心话,现在清水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冯玉霞说,空气好了,水也清了,他有了在江边散步的习惯。
冯玉霞在霞湾港入江口附近散步。
寻求产业涅槃
清水塘成了名副其实的“清水塘”。绿水青山有了,“金山银山”在哪?
“最初想‘退二进三’,但现实情况不允许。”肖和政说。2022年,曾在清水塘工作了十几年的肖和政,又回到了他阔别近20年的老地方,来到专门负责老工业区开发运营的清水塘集团,全身心投入清水塘的涅槃新生。
经过大规模搬迁和环境修复,清水塘如同一张白纸有了绿的底色。
“我们对每一块土地的污染情况都进行了调查。”肖和政说,例如被有机物污染的,作为绿地绿化或者公园管理,发展必须遵循新发展理念。
肖和政在株冶旧址上,此处正在建设清水塘工业遗址项目。
最初,当地规划想发展第三产业,但房地产市场行情的变化和群众对清水塘的陈旧印象,让他们不得不想新的办法。
2021年7月,株洲在全国范围邀请城建规划专家,探讨清水塘的出路,最终决定,还是要发展工业,让清水塘“退二优二”。
这个选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肖和政说,清水塘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原,天然适合发展工业,而且过去建设的电网、管网等基础设施,依然能给新的工业提供基础。
有了新的思路,201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却横亘在清水塘的发展规划前。“按照新的土地管理法,清水塘的几大块区域要完成所有污染修复后,才能进行开发,几千亩的地要全部修复完,10年都不够。”肖和政说。
清水塘城市公园旁矗立的双碳大楼,已有多家企业入驻。
必须破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对工业污染地块,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这个政策给了清水塘希望。
清水塘面积大、污染源复杂,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典型。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相关专家到清水塘调研后,认为这个模式可行。
2023年6月,全省唯一“环境修复+开发建设”试点在清水塘落地。
“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区切块,开发哪块就治理哪块,而且带条件供地,把建筑方案和环境治理方案进行联动,节约成本、加快速度,产业就能进来了。”肖和政说。
中车双碳产业园一期。
见证城市新生
在中车电驱大门前,肖和政回忆起几年前他招引该企业的故事。当时他还是株洲城发集团副总经理,在和老乡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张向阳聊天时,邀请其投资清水塘。
张向阳想都没多想,说:“你个老乡怎么还害我?”张向阳在铁路段附近长大,每天上学时,都能闻到清水塘难闻的气味。因在外工作多年,他对清水塘的印象还停留在环境治理前。
过了几个月,肖和政来到清水塘集团,和株洲市石峰区相关部门一起,邀请轨道交通产业链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到清水塘实地考察。考察完后,张向阳说,原来老乡没有想“害他”,清水塘真的变了。
如今,株洲将清水塘片区定位为“新能源·装备产业新城”,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中车双碳产业园等重点企业和园区,纷纷在清水塘落户。
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
“我们的目标是‘万亩产业、千亿园区’。”肖和政兴奋地说,新的产业将着重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做到了生态环保,还有望达到更高产值。
许伟望现在就在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工作,当初清水塘企业搬迁时,他还很失落,他和父亲、爷爷三代人都曾在株化工作。
“但是,我的孩子不用再怕淋雨导致皮肤生病了。”许伟望说,清水塘的工业,养活了他一家四代人。
对老厂有感情的,不只是许伟望。一批老工厂,见证、参与了共和国的工业发展。株冶1956年建设的厂房,被清水塘集团留了下来。
肖和政(左一)和职工在株冶旧址上探讨项目推进工作。
肖和政说,经过反复市场调查,株洲计划打造一个工业文旅带,由大红色的清水塘大桥、清水塘城市公园、鲁晓波艺术馆、清水塘工业遗址项目等组成。几个月后,清水塘工业遗址项目一期或将正式开业迎客。
烟囱倒下处,创意肆意生长。今年,以“废土·沸土”为主题,株洲举行了清水塘工业遗址活化国际设计竞赛,获奖作品正在株洲博物馆展出。其中,将有一批“非标主理人”,带着自己的创意投身株洲工业文旅产业。
“有足够的历史价值,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清水塘集团副总经理易溪说,面对数一数二的工业遗产资源,株洲要做的,是将这些硬核资源转化为情感共鸣。
搬迁,治理,转型,湘江株洲段清水塘沉疴褪去,新颜铺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