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红网新媒体集团,共同发起“重走英雄之城——青春步履寻访抗战记忆”全媒体报道活动。19名湖大学子于暑期踏上征程,深入长沙、常德、衡阳、邵阳(洞口)、怀化等五大抗战热土,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抗战记忆追寻。
本次活动以青春视角走进历史现场,打破传统宏大叙事框架,通过第一视角笔记、实景短视频与评论等多元形式,真实记录并传递年轻一代与历史对话的思考与情感共鸣,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对英雄精神的深切理解、自觉传承与坚定回应。
提及衡阳,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标签。但衡阳还有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
1944年6月21日至8月8日,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的衡阳保卫战在这里打响。在那段黑暗又惨烈的日子里,中国军民为保卫衡阳,与日寇展开了47天血与火的殊死搏杀。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顽强不屈的意志捍卫着每一寸土地。
如今,战火的硝烟虽已远去,但战争的印记却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位于城西蒸湘区的陆家新屋便是其中之一。
触摸历史的体温
循着指示路标,踏过一段绿意葱茏的石阶,陆家新屋的全貌在树影间逐渐清晰。目光所及,斑驳的马头墙与现代高楼形成鲜明对比,墙上那不规则的弹孔和弹洞赫然在目——那是衡阳保卫战留下的历史伤疤。
陆家新屋。张璘摄
1944年夏,硝烟笼罩湘南。为打通纵贯中国大陆的交通线以支援南太平洋及印缅战场,侵华日军调集重兵猛扑扼守粤汉、湘桂铁路交汇处的战略枢纽——衡阳。中国军队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寇,以血肉之躯死守孤城长达47天,取得了抗战后期震惊中外的守城辉煌战绩。
“你们摸摸看,这墙上的弹痕。”报道小组跟着一位当地向导,将手贴在斑驳粗糙的墙面上,弹痕灼手,仿佛1944年炮火撕裂空气的灼热仍未散尽,“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它是烙在这座城市肌肤上、触手可及的伤痕”。
2007年,陆家新屋古建筑的西厢房被改建成衡阳保卫战纪念馆。张璘摄
步入陆家新屋内部的衡阳保卫战纪念馆,冰冷的数字砸在我们心上:2.4万军民罹难,9万余人伤残,3万余人亡于瘟疫……
被日军炮火轰炸后的衡阳城到处一片火海。(资料图片)
跟随着向导的脚步,更多关于衡阳保卫战的细节被揭露。展板上,争抢野草的饥民空洞的眼神、被战火吞噬的城市废墟,无一不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放映室内枪炮声轰鸣,青山固执地守护着它的儿女,却最终在无情的炮火中悲壮地倾倒,然而,英雄的脚步没有停下,他们用鲜血铸就了47天的“衡阳奇迹”。
一位游客安静地站在展板前。谭钰钰摄
身旁,一位游客安静地站在展板前。或许,那47天的惨烈正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个驻足者的灵魂。
找到“点燃星火”的答案
47天的“衡阳奇迹”,不仅彻底粉碎了侵华日军“3天拿下衡阳、7天打通西南交通线”的计划,更为侵华日军的最终覆灭敲响了丧钟。衡阳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命名的“抗战纪念城”。
兵员不足,装备不全,面对有备而来的强大敌人,衡阳为什么能坚守47天之久?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馆,听着讲解员讲述那段历史,“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所谓‘孤立无援’的守军背后,是全民族汇聚的磅礴力量。‘奇迹’并非偶然,其密码深藏于民族血脉中。”讲解员说道。
历史的伏笔早已埋下。早在衡阳会战抗战前,中共中央已洞悉衡阳的战略意义。1938年11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原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部分人员转至衡阳,建立八路军驻衡阳办事处,简称“衡阳八办”。
尽管“衡阳八办”仅存续8个月,却在周恩来、叶剑英领导下,成为战火中的“抗战灯塔”。
同年末,周恩来、叶剑英在第一次南岳会议上力倡游击战,点燃了国共合作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的星火。
在讲述“游干班”创办时所遭遇的重重困境时,讲解员发问:“你们能想象得到吗?当时,中共教官们在面临‘无现成教材、无借鉴蓝本’的困境时,那困难程度,就好比在茫茫黑夜中摸索前行,没有方向,没有指引。”然而,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决然地迎难而上,精心开设了24门课程。他们曾坚定地表示,“一定要认真讲授,毫无保留地去讲,因为这有利于团结抗战”。
最终,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三期培训,粹炼出3108名深谙游击战术和群众工作的抗日民族精英,成为支援衡阳正面战场的重要力量。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馆课程表展板。谭钰钰摄
南岳游干班,不仅是军事人才的摇篮,也是中共中央宣传战略的生动课堂。
“去吧,讲我们的一篇道理。”在创办南岳游干班期间,中共中央积极开展抗敌巡演工作,播下全民抗战的“火种”。
讲解员特意提到了诗人田汉:“1939年春天,叶剑英和田汉率抗敌演剧第八队来到南岳。在师古桥小学的讲台上,叶剑英慷慨陈词,抗日激情点燃全场。”
“一名女教师索诗,田汉挥毫写下:‘风云叱咤老毛奇,却把奇功属教师。师古桥边嘶战马,将军亲作教师时。’”讲解员吟诵道,“诗句如号角,在师生民众间传唱,推动南岳抗日救亡高潮的形成。”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馆关于田汉故事的展板。谭钰钰摄
讲解员带着我们走向第三展厅的最后部分,我们看到中共中央的宣传甚至深入宗教界。在周恩来“上马杀贼,下马学佛”题词的激励下,南岳爱国僧道人士成立“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活跃在长沙、衡阳、湘潭等抗日战场,广泛发动群众抗日救国,成为中国宗教界人士抗战的先锋和典范。
“当衡阳告急,南岳游干班播下的‘火种’自觉汇入了保卫战的洪流。”讲解员总结道,“‘衡阳奇迹’的根基,正是觉醒并组织起来的人民伟力。初抵的1.7万守军,何以迅速高效地破坏交通线?谁在枪林弹雨中输送物资?又是谁在后方默默支撑?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衡阳人民用行动诠释了何谓众志成城。”
衡阳工人破坏铁路。(资料图)
“毛主席曾评价‘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这英勇的丰碑上,同样铭刻着护我家园的普通百姓的名字。”讲解员深情地说,“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他们的名字或许已湮没于历史烟尘,他们的面孔模糊在集体记忆之外,但他们的勇气与韧性是撑起这场血战的脊梁。”
英雄之城的烟火人间
拾级而上,我们走进南岳忠烈祠的享堂,抗日阵亡将士的总神位庄严肃穆。来往游客驻足鞠躬,每一份静默的敬意都是对忠魂最深沉的告慰。
游客向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鞠躬献花。张璘摄
在来往游客中,我们遇见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他叫武家蔚,是乌克兰基辅理工学院的一名留学生。战火中求学的经历让他更懂得和平的可贵,“记住历史,记住先烈,祭拜英魂,并且记住我们今天所处的和平来之不易。没有他们,没有共产党领导,我们也无法享有今天的和平,更加无法享受今天的富强、繁荣”。
武家蔚的话让我们感同身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然没有亲历战火,但通过这次重走,我们重温历史、对话英雄、感悟和平。”
衡阳抗战英雄纪念碑。张璘摄
岳屏山顶,巍峨的衡阳抗战英雄纪念碑静静矗立,苍松为伴,它凝视着山下流淌的日常。八面体碑座寓意的“八方和平”,此刻正化为人们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
陆家新屋墙上的不规则弹洞仍清晰可见。张璘摄
高楼森林中,陆家新屋静默如初。马头墙上那巨大的弹孔,那历史刻下的深深创口,如此突兀刺目。然而,当抬头望去,我们惊讶地发现,它竟然框住了一片蓝天白云,圈进了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
刹那间,一种莫名的恍惚涌上我们的心头:81年前,在那堵高墙前,是否也曾有过同样年轻稚嫩的脸庞,带着如我们这般炽热而纯粹的渴望,久久地仰望天空?
离开衡阳前,我们看到有小朋友在纪念碑前轻轻放下了一束花,立正、敬礼。衡阳这座英雄之城的故事,今天的人们依然记得。
历史就在脚下,我们需要重温,更需要接续。
报道团队:张璘 苏可欣 谭钰钰 莫筱晴
视频剪辑、设计:彭婧 莫筱晴
拍摄:苏可欣 张璘
指导老师:汪衡
素材来源:报道团队 南岳区委宣传部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
编辑:秦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