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章勇 蔡中湘 谭妍滢 刘萍 全鑫 衡阳报道
金秋八月,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的千亩荷塘波光粼粼,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莲蓬。“去年村集体收入483万元,全靠市、县工商联牵线引进的文旅项目。”梅花村党总支书记刘准向参加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中部片区座谈会的领导嘉宾介绍情况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只是衡阳市工商联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衡阳市工商联的带领下,850家民营企业与603个村庄结成“发展共同体”,967个产业项目如星火燎原,将91亿元社会资本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场波澜壮阔的乡村变革,源自衡阳市工商联创新实施的“三三工程”,即通过“三乡”行动汇聚资源、通过“三链”融合做强产业、通过解决“三难”破局构建机制。在此工作方式下,衡阳走出了一条“企业兴、乡村旺、百姓富”的共赢之路,让“万企兴万村”行动在雁城大地绽放出夺目光彩。
三乡行动: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2021年深秋,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从衡阳市委发出,向全球衡商发出“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诚挚邀约,开启了“能人返乡、民企下乡、资本兴乡”的“三乡”行动序幕。
北京衡阳商会会长周良桂率先响应,投资12亿元在衡东打造印章文化产业园,带动3000余名村民就业。“家乡的召唤让我们找到了根,产业回归更让我们找到了价值。”周良桂感慨道。
在能人返乡的示范作用下,船山时间谷钟表小镇、耒阳“童车小镇”等36个亿元级衡商回归项目相继落地。这些项目不仅带来资金技术,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造血功能”。衡东县新塘镇潭泊村引入返乡能人创办竹制品加工厂,将传统竹编技艺升级为现代工艺品,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周边5个村脱贫致富。
绿色田园(衡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野枇杷产业园里,63 个村的3000余名农户正忙着采摘果实。公司负责人李建国介绍:“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在基地务工,还能参与年底分红。” 这种多元增收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衡阳腾飞内衣有限公司将车间建到衡阳县曲兰镇、石市镇,160 余名农村妇女经过技能培训,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以前去广东打工,一年到头见不到孩子。现在每月能挣 3000 多元,还能照顾家庭。” 女工张桂英笑着说。
截至目前,全市民企下乡行动中,已建成乡村车间 1373 个,吸纳就业 5.3 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 4300 人,人均月工资达 3200 元。
在祁东县黄花菜文化主题休闲农业示范园施工现场,大型机械往来穿梭。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多亏了工商联组织的银企对接会,农发行的3000万元‘黄花菜贷’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衡阳市工商联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创新推出“科创贷”“油茶贷”等 12 款特色金融产品,累计投放精准帮扶贷款超 50 亿元。
资本兴乡行动,让乡村产业如虎添翼。大三湘油茶庄园模式带动 8.6万户农户脱贫致富,祁东黄花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3.8亿元,衡山永和乡“小水果”年产值近2亿元。这些产业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 “摇钱树”,更成为县域经济的 “顶梁柱”。
三链融合:重塑乡村产业价值体系
产业链延伸、供应链升级、价值链提升是衡阳市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核心引擎与实践主轴,更是撬动乡村产业从 “低端零散” 迈向 “高端融合”、实现村企民三方共赢的关键支撑。这 “三链”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以全链条思维重构了衡阳农业产业体系,破解了传统农业 “种强销弱、量大质次、链短利薄” 的痛点,更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环节赋能,让乡村产业真正具备了“抗风险、提效益、促增收”的硬实力,成为串联 “企业兴”与 “乡村旺” 的纽带、衔接 “产业富”与“百姓富”的桥梁。
角山米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金灿灿的稻谷经过筛选、烘干、加工,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公司构建的 “订单种植+收储烘服务+ 粮食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带动5省10万粮农增收。“我们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既稳定了粮食安全,又保障了农民收益。”公司负责人介绍。
在大三湘油茶庄园,村民蒋宏亮望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喜上眉梢:“每亩油茶林年收益超过 3000 元,相当于种三亩水稻。” 这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庄园模式,通过“林地流转 + 劳务用工 + 保底分红”,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这一幕跨越昼夜、连接城乡的场景,正是衡阳产业链延伸催生 “从田间到餐桌”蜕变的鲜活注脚。
衡阳市蒸湘区 2000 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精准实施植保作业。周边农户只需通过手机 APP,就能查看自家农田的作物长势和水肥情况。“科技种田不仅省心,亩均产量还提高了20%。”种粮大户李建军说。
湖南嘉穗农业的智慧农业中心大屏上,5800亩流转土地的作物信息一目了然。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粮食系统”,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其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入选农业农村部典型案例。这种 “一部手机管千亩田” 的模式,正引领衡阳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成为万企兴万村行动最动人的场景。
在价值链提升一环,衡阳市实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的跨越。常宁市巷坪村的 2000 亩有机茶园里,游客们正在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茶园负责人邓成青介绍:“我们通过‘茶叶种植 + 生态旅游 + 民宿经济’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 这种 “农业 + 文旅”的融合发展,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衡山永和乡的葡萄采摘园里,李大姐一边装筐一边笑着说:“在家门口打工,每天能挣 150 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 这里的“小水果” 产业不仅让 3000 余名村民捧起 “甜蜜饭碗”,更催生了电商直播、冷链物流等新业态,产品溢价率超过 50%。
三难破局:构建长效共赢发展机制
近年来,衡阳市工商联聚焦破解“机制保障、利益联结、示范引领”三个关键难题,构建“万企兴万村”全方位支撑体系,推动村企从“牵手”走向“融合”,实现长效共赢。
衡阳市委、市政府将 “万企兴万村” 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形成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的推进机制。市级成立由工商联牵头,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农发行等部门组成的行动领导小组,12 个县市区同步组建协调机构,实现上下贯通、协同发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把民营企业的发展诉求作为‘第一信号’,让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真正有获得感。”
在角山米业的调研现场,市委市政府调研后指出:“民营企业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我们要为企业创造更优的发展环境,让村企合作从‘牵手’走向‘联姻’。” 这种高位推动的机制,为村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强保障。
利益联结促共赢共兴。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的 “村企共建” 模式堪称典范。通过村民集资、土地入股等方式,10 余家民营企业与村集体合作开发文旅项目,村民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和项目分红,这种“三金”模式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
在祁东县的黄花菜产业中,15 家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建立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联结机制。菜农陈春忠粗糙的手指捻着黄花菜柄,满脸知足地说:“跟着企业种黄花,价格有保障,心里踏实。” 这种紧密的利益联结,让企业与农户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目前,衡阳市工商联认定 48 个市级 “万企兴万村” 典型,其中 9 个跻身省级示范行列。衡山县获评省级典型县,其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油茶产业模式在全省推广。衡阳的城乡产业运营平台具有开创性、规律性和惠民性,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这些示范典型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异地商会交流、村企互访观摩等活动持续开展,“衡阳经验”走出湖南,惠及广西、贵州等地。各级媒体的聚焦报道,让 “衡商回归”“产业兴村” 成为 “湘商回归” 的亮丽名片,“人人关心乡村振兴、家家参与共同富裕” 的氛围蔚然成风。
站在衡阳县梅花村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金黄的稻田与翠绿的油茶林交织成锦,村企车间的机器轰鸣声与游客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这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更是衡阳市工商联以 “三三工程” 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从 “各美其美” 到 “美美与共”,衡阳正以 “万企兴万村” 为抓手,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答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与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深度融合,必将谱写出村企共荣、城乡同辉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