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1.9万人——一座小县城的就业启示录

2025-08-20 17:42:28 红网
作者:吴公然 钟志军 编辑:翁子茜
字号:

宜章县光电产业园_副本.jpg

宜章县光电产业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通讯员 钟志军 宜章报道

一个产业,撑起一个县的就业“半边天”!

数据印证着这份重量:2024年,宜章县就业的“半壁江山”——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5746人。而同期,县内光电显示产业,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超过5000个!

这意味着,仅此一个产业可以吸纳的就业人口,就几乎与城镇年度新增就业人员总量相当。这传递出一个事实,光电显示产业在宜章县占据着就业“主引擎”地位。

这些就业人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宜章光电制造工。目前共有1.9万人。除了在县城光电产业园就业的5000多人外,还有1.4万人输出到了外地。在拥有近30万名劳动力的宜章县,相当于每15个劳动力中,就有超过1人从事该产业。

按平均家庭规模估算,1.9万名宜章光电制造工直接关系到近6万居民(1.9万×3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稳定,是实实在在的“饭碗工程”。

宜章光电显示产业是如何解决就业的?又给人带来了哪些启示?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微信图片_2025-08-20_163655_430.jpg

宜章县光电产业园航拍图。

“一栋楼一条供应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在人们印象中,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素质人才一般占比高,需要的普通劳动力并不多。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光电显示产业,在宜章县为何能大量吸纳就业?

“是因为我们光电显示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可以容纳不同类型的岗位,既有研发岗,也有普工岗,能吸纳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员。”宜章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范勇军说。

范勇军解释,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上下游总有劳动密集型的部分,只要产业链够长、够完整,就能让高新技术产业和解决就业“齐头并进”,实现“鱼与熊掌皆得”。

光电制造工正在车间制作光电产品2_副本.jpg

恒维电子光电制造工正在车间制作光电产品。

作为宜章县首家光电制造企业,郴州恒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维电子)刚成立时专注于显示器件的生产,后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生产显示组件,变成了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企业。

“光电显示产业呈现出定制化、个性化发展趋势,有些环节很难进行标准化、自动化生产,依然需要大量人工。”宜章光电产业协会秘书长、恒维电子常务副总经理张永福解释。

张永福举例,比如液晶显示屏的生产工艺复杂,有40多道工序。做显示屏大板时,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但根据客户要求切割成片后,大小不一、种类繁多,导致很多生产环节无法进行自动化生产,尤其是“两头”(太大或太小的产品),依然要靠人工完成。

随着恒维电子不断发展壮大,用工量也越来越大。2005年投产时,公司的光电制造工仅100多人,现在高峰期一次性招人就有1200人,其中90%是宜章本地人。

产业每扩张一步,“就业池”就深一寸。

近年来,宜章县光电显示产业链不断延伸,目前已聚集54家光电显示企业,构建起“显示材料-显示器件-显示组件-显示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光电显示行业从业人员从不足5000人,增长到1.9万人,增长近3倍。

记者在园区一栋8层厂房看到这样一幕:1-3楼的福玉光电生产的智能显示玻璃面板,源源不断地送至4-5楼的仁创电子;仁创电子生产的液晶显示屏模组产品,再送至6-8楼的梵钛科技……形成了“一栋楼一条供应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宜章现象。

微信图片_2025-08-20_163246_471.jpg

一栋楼一条供应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企业间的默契:不恶意挖角,关键岗位流动前会沟通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在宜章光电产业园,企业并不忌讳员工跳槽,产业链上流动的不仅有产品,还有人才。

张永福认为,大家处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并非同业内卷,员工在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整个产业发展壮大有好处。“我们企业之间有个默契:不恶意挖角,关键岗位流动前会沟通。” 张永福说。

作为宜章县最早的光电制造企业,恒维电子对外输出了不少光电制造工,园区90%的光电企业,都有从恒维电子出去的员工,因此被称为宜章光电显示产业的“黄埔军校”。

恒维电子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提到:“有一次,我在园区拾到一块其他公司002号员工的工牌,一看姓名,原来是从我们企业出去的。”

据了解,这名员工叫周六,是宜章县本地人,于2019年10月入职恒维电子任车间操作员岗位,月薪资5000元左右。2024年4月跳槽到园区新入驻企业任设备工程师,月薪资7000元以上,成了该企业的技术骨干。

对于员工来说,跳槽可实现技能和收入的“双升级”。

今年25岁的宜章县迎春镇人陈江,此前在宜章光电产业园一家显示器件制造企业做普工,月收入不到4000元。后来跳槽到光电显示产业链上游企业——谱特光电,经过培训转岗到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月薪增长到了5000元。

微信图片_2025-08-20_162414_370.jpg

光电制造企业——谱特光电。

“像陈江这样,在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企业工作过的员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更高,如果再流动到其他光电制造企业,上手会非常快,自然收入更高。” 宜章光电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谱特光电常务副总经理黎茂强说。

范勇军认为,宜章光电制造工在流动中学到真本事,提高身价,可实现高质量就业。对于整个就业群体来说,有利于打造品牌。

“目前,我们已迈出了关键一步,在2023年已被认定为省级劳务品牌,从宜章走出去的光电制造工在广东沿海等地颇受企业青睐。” 范勇军说。

订单式培养+“就业超市”,成就“你是光你是电”

解决就业,没有耽误发展产业;发展产业,也没有牺牲就业——宜章光电产业和光电制造工之间实现双向奔赴,共生共赢!

其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人才与企业的精准高效匹配,让就业人员能快速找到适合的岗位,企业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人才,破解“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欧玉明说,为了服务本地光电显示产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开办 “光电班”,和企业联合编写教材,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所需人才。

微信图片_20250820161303_32.jpg

宜章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光电班”学生正在上实操课。

2023年6月,戴仕杰从“光电班”毕业,无缝衔接就业,入职宜章光电显示企业的技术储备岗位,后晋升为设备工程师,月薪6000元左右。2024年2月跳槽到永州同行企业任骨干工程师,月薪8000元以上。

像戴仕杰这样的毕业生,实现了“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

宜章光电企业反馈,从社会上招聘、通过短期培训上岗的员工只知道是什么,而“光电班”毕业的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一般都会很快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事实上,除了这种订单式培养的光电制造工外,社会上还有大量具备光电制造技能或具有潜在就业能力的人员,该如何“找得到”“走得进”合适岗位?

宜章的回答是:构建全域联动的“就业快车道”,打造触手可及的就业服务生态圈。

2023年夏天,大学毕业生蔡明兰在外地求职屡屡碰壁后,回到宜章老家。最后,她在宜章“就业超市”的推荐下,进入光电显示行业,如今已成为一家光电企业的骨干。

让蔡明兰顺利找到工作的就业超市,实行1+N运作模式,即以“就业超市”为核心枢纽,在县城商贸区布设零工驿站,在园区设立人才联络站,在270个村(社区)建立就业服务站,将就业信息与机会送到百姓家门口,形成15分钟“就业圈”。

谁能想到,宜章光电制造企业数量在2019年还只有7家,短短6年就翻了近8倍,达到54家,产值由不足5亿元发展至70亿元,翻了14倍,正向百亿产业目标挺进。

光电制造工检查刚生产的偏光片_副本.jpg

光电制造企业山嘉光电员工正在检查刚生产的偏光片。

产业在发展,就业也没落下。

宜章光电行业从业人员从2021年的不足5000人,增到如今的近2万人,人均年收入从初期6万元提升至如今的9万元,涨幅达50%。

2024年,宜章光电制造工实现劳务收入18亿元。

一个人口约10万人的小县城,目前已经成为吸引光电显示产业和人才的强磁场。

据统计,目前来宜章投资的光电企业,大部分来自距此300-400公里外的粤港澳大湾区。从宜章出发,到广州车程只要2.5小时,到深圳车程只要4小时。

除了发挥邻近大湾区的优势外,目前特色劳务品牌“宜章光电制造工”,无疑成了宜章县优化营商环境的另一张王牌。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