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新化,山林苍翠,黄精飘香。9月9日,第五届全国林下生态黄精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这座湘中县城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共谋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作为多花黄精的诞生地和道地核心产区,新化县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建成黄精种植基地13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35家,带动就业12万人,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
千年道地底蕴:从“蚩尤食粮”到“国药上品”
新化与黄精的羁绊,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作为蚩尤故里,这里流传着蚩尤部族采挖黄精充饥健体、征战精力充沛的传说;秦朝时期,先秦先民逃难至紫鹊界区域,以黄精为食并融合文化开凿秦人梯田,黄精的滋养功效自此代代相传。
新化黄精的卓越品质,源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新化县地处北纬27°至28°黄金纬度带,7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与富含硒锌的疏松土壤,孕育出的黄精多糖、皂苷含量远超国家标准,赢得“比黄精味道更好的药材不多、比黄精药效更好的食材不多”的业界共识。
新化黄精(央广网发 新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当地坚守“九蒸九晒、阴阳反复”的传统工艺,将黄精塑造成“黑如漆、亮如油、甘如饴”的文化遗产,既保留药用价值,又赋予其膳食功能。
如今,新化已建成全国首个黄精集散中心、黄精展览馆,“新化黄精”成功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从“养在深闺”的深山草本,蜕变为享誉全国的“健康瑰宝”。
全链创新赋能:从“分散种植”到“百亿集群”
黄精种植基地(央广网发 新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新化黄精产业的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近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将黄精产业作为“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富民强县”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完整产业链。
为此,新化编制《新化县黄精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26—2030年)》,出台《促进黄精产业发展奖补办法》,每年统筹资金对黄精种植、育苗每亩补助1200元,实施129个村级主导产业项目;成立黄精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联合浙江农林大学、马连科院士科研团队等共建全国首个黄精研究院,培育“黄精科技小院”,牵头或参与11项国省行业标准制定,202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在新化发布《黄精》国家行业标准,为产业规范发展定调。
新化黄精近野生种植分布图(央广网发 新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新化还在全国率先突破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划定大熊山、古台山等10个野生多花黄精保护区,面积达1.6万亩,并实施24小时动态监控保护,加大对野生多花黄精的保护力度。目前全县黄精种植面积达13万亩,预计2030年将扩至25万亩,年可采挖面积5万亩。黄精产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成为激活万亩青山的“金钥匙”。据统计,新化黄精产业已带动就业12万人,为当地农民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黄精加工厂(央广网发 新化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截至目前,新化已培育435家黄精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省级4家),研发出九制黄精片、黄精茶、黄精口服液等30余个系列产品,2024年加工总产量达9000余吨。
从2018年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2024年获评湖南省“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新化黄精”已成为全国黄精产业的“金字招牌”。
盛会聚智谋远:从“产业标杆”到“千亿蓝图”
第五届全国林下生态黄精产业发展研讨会的召开,成为新化黄精产业迈向新征程的重要里程碑。
会上,《新化县黄精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正式发布,明确“一园区、两中心、多基地”布局,计划构建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康养旅游等十大体系,剑指2030年“黄精产业百亿县”目标;浙江农林大学新化黄精共富学院首发《黄精》新书,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新化县人民政府与湖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来自全国的11位企业家代表共同发布《全国黄精产业(新化)宣言》,承诺推动产业规范、高效、可持续发展。
“新化黄精”这一品牌从“养在深闺”到“走向全国”,正朝着“享誉世界”目标稳步迈进。娄底市副市长伍鹄表示,期待新化持续擦亮“新化黄精”招牌,为全国黄精产业迈向千亿规模贡献“新化力量”。
站在“多花黄精起源地”的新起点,这座“湘中药谷”将继续让“林下黄金”激活万亩青山,让中药材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