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18时许,湖南省衡阳市衡州大道上演了一场“黄金四分钟”生死急救。一名女子因车祸昏迷倒地,衡阳市协诚医院护士姚琴和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学生钟双庆先后出手,跪地为女子进行胸外按压。施救及时且操作准确,女子恢复微弱脉搏与自主呼吸,由120急救人员接手救治……意外与疾病面前,生与死的距离有时仅是“四分钟”。
为了让更多人在意外中被有效救治,从“人人学急救”,到提升生命救援速度,到建设5G智慧化急救体系,湖南省通过科学规划布局、科技智慧赋能等措施,织密全域急救网络“生命线”。
长沙市120急救中心教学生使用AED。 受访者 供图
湖南将实现“上车即入院、入院即救治”
急救能力是群众生命健康的保障,根据《县级医院急诊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湖南省5G智慧化急救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湖南明确在全省每个市州建成一所集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转运、培训为一体的急救中心,每个县(县级市)设置一所急救分中心,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急诊急救体系及信息化调度指挥系统,实现辖区内急诊急救统一指挥与调度。
目前,市州级层面,株洲市、益阳市、永州市、娄底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完成与省急救平台互联互通;县级层面,全省86个县(县级市)已有29个县级120急救中心完成与省急救指挥平台对接、7个县级120急救中心正在对接中,其余市县正在抓紧建设中。
记者从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湖南在急救能力上,着力构建“1+6+N”智慧急救网络和“10+30”急救圈,配备5G智慧救护车42台,确保城区10分钟内、乡村30分钟内急诊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救治,实现“上车即入院、入院即救治”。
5G通信推动智慧急救,科技赋能提升效率
9月2日上午,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急危重症急救能力提升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工程”综合绩效评价会议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举行。该专项由湖南省人民医院承担,经省科技厅专家组评审,顺利通过验收。
平台集成北斗定位、5G通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院前院内信息实时互通和急救资源智能调配。这能大幅缩短急救响应时间,提高现场与转运救治能力。
54岁的长沙市民王某突然感到胸闷和心悸,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迅速响应,派出5G急救车前往救援。患者一上车,5G智慧急救系统便与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的湖南省急救中心实现了即时对接。患者的心电监测、生命体征数据,以及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都在急诊科的数字大屏上得到了实时呈现。
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韩小彤介绍,通过5G智能化改造,医院实现了院前院内信息的实时共享,从而大幅缩短了急症患者的“入院”等待时间。
目前,医院正在探索将更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引入院前急救领域,使得患者在救护车上就能接受到院内的专业医疗服务。
在装备研发与体系建设上,可穿戴式预警呼救设备等实用急救装备的投入使用,能更好地提升现场与转运救治能力,同时建立了风险预警模型及管控机制,制定出多项救治标准与指南。
“空中120”构建“地空一体”救援网络
近年来,湖南省高度重视航空医疗救援工作,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形成全省航空应急救援“全灾种、大应急”发展体系。
湖南将航空医疗救护纳入全省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省卫健委联合省低空经济专班办公室设立专项资金,助力救援站点布局、设备升级与人才培训,同时联合民航、空管、保险等部门打通空域审批、费用分担等关键环节,构建“地空一体”救援网络。
根据湖南省应急管理厅印发的《加快湖南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支持行业组建省级特色航空应急队伍,执行紧急医疗救援等应急任务,持续推进“1+6+8+N”航空应急救援地面保障网络体系建设。将长沙、衡阳、株洲、永州、娄底等多个基地纳入驻防体系,为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向全区域覆盖、全天候响应、全灾种救援打下坚实基础。
2025年4月13日,湖南首个航空医疗救护联合体正式成立。该联合体由湘雅二医院牵头,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湖南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市湘江通用航空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省内外70余家医疗机构、航空医疗服务机构共同组成。该联合体成立后,将让我省“空中120”航空医疗救护服务常态化。
加强急救人才培养,让更多人掌握“救命术”
学会急救,上一堂“生命必修课”,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近年来,湖南省急救培训火热开展,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心肺复苏技术(CPR)和AED机使用等相关知识,掌握了“救命术”。其中,湖南省红十字会、“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长沙市急救培训“三年行动计划”都是“优秀代表”。
长沙从2021年启动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工作,2023年制定了急救培训“三年行动计划”,计划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在全市培训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导师5000名、志愿者10000名,面向公众培训急救知识与技能500万人次以上,力争实现半数以上长沙人学会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湖南提升AED设备覆盖率
湖南2020年正式实施的《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对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的配置标准、规划实施、安装位置、建筑设计规范、操作说明指引、检查维护保养、禁止损毁侵占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并明确了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及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的相应职责。
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合理布点的要求,制定在机场、客运车站、大型商场(超市)、体育运动场馆、人流量大的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以及学校、养老机构等单位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的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如长沙2023年末重点公共场所基本实现AED全覆盖,2024年计划新增配AED3000台,到今年已经投放4000余台。
为方便市民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查找使用AED,长沙市还建设了AED网点平台,打造“AED地图”,已在“长沙120”微信公众号上线,实现全市AED一键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