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村成长⑦|产业扎根人心归,大水坪村的“家门口”振兴路

2025-09-15 15:26:09 红网
作者:李兵 陈霸 佘履安 编辑:李璐
字号:

WechatIMG4928.jpeg

编者按:群山沃野间,一场多年的双向奔赴正结出硕果。褪去机关气、裹满泥土香的驻村工作队,以“伴村人”之姿扎根沃土,破产业困局、塑文明乡风、引发展活水、注科技动能,更在相伴同行中唤醒乡村自主生长的内生力量。

当村民的盼头化为干事劲头,当干部的责任融入乡土情怀,这些村庄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的全面振兴中,正逐渐褪去“被帮扶”的印记,以主人之态拔节生长。6月24日起,红网推出《伴村成长——万千变化在田间》专题报道,以一村之路,映照中国万千乡村的共同轨迹,记录这场从“焕新”走向“自兴”的温暖历程——有人伴,崎岖变通途;有人守,瘠土生新芽;有人引,乡风自成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兵 陈霸 海报 佘履安 新化报道

f8e5992ec6834ad4a53c108c0f3ccebf.jpg

走进大水坪村,“携手汇聚统战力量 同心共助乡村振兴”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青山绵延,晨光顺着山脊潺潺流淌,轻烟袅袅中,豆豉的咸香唤醒了娄底市新化县枫林街道大水坪村又一个充满生机的早晨。

55岁的村民罗晓琴,踏着村里翻新的水泥路,步行十来分钟,便走进了家门口的坛子菜生产车间。

她抚平工作服上的褶皱,熟练地将出炉的豆豉辣椒罐瓶、封装,动作快且准。

自从计时工转技工后,罗晓琴的日薪从每天80元,跃升至每月4000元。收入变了,日子也愈发踏实舒心。

“以前在县城陪读,全家就靠爱人支撑,现在大儿子在广东打工,小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我和他在村里也找到了一份‘顾得上家、挣得到钱’的稳定工作。”谈起如今的生活,她眼角尽是笑意。

402da5677bbc4175844b46d3f172fc21.jpg

家门口就业,幸福感满满。

像罗晓琴这样“家门口就业”的村民,仅在这个车间里就有十余人。这些“村工厂”,一头连着山里的村民,一头连着外面的世界,让企业和农村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扎根,“冷土”捂热

在繁华的城镇之外,大水坪村曾像一个被时代浪潮暂时遗忘的角落,静卧于山峦之间。

直至2017年,这里才有了一条像样的水泥路。

2021年5月,省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来了,一批接一批,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和机会,更像一把火,点燃了村民靠双手创造幸福的信心。

“读懂一座村,先得读懂它的产业根脉。”这句话,成了工作队扎进大水坪村的初心和法子。

田埂沿着山丘的曲线铺展,勾勒出的是大水坪村祖辈的营生,以传统种养殖为主的生计图景,间杂着杨梅、葡萄等水果零星种植。

只是,土地里长出的收成,与乡亲们眼里闪烁的期待总是隔着一段距离。

如何让农产品“值钱”,“暖”巢成了工作队破局的第一步。

505c1e51aafb481991cb46fbd459c5b1.jpg

合作社生产大棚内,一株株秧苗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郁郁葱葱。

瞅着村里的种植潜力,工作队凭借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四处奔走协调180多万元资金,全面升级改造全村2000多亩果园。

老旧的浇灌系统换成了新的,给果园搭起“避雨棚”,有些品种也换了“新模样”,还请来农大专家指导品种改良,一番改造下,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可光有果子还不够,“农货得熬过加工关,才能变成长效受益”。

2021年,“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在新化县召开。工作队嗅到了机遇。

他们瞄准深耕食品加工行业20余年的湖南闯天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闯天下”),主动登门,当起“店小二”,从解决用地、用工问题,到配套建设了120吨污水处理站,事无巨细。

7001b6022e2c4cdc90bca54df61e1511.jpg

“粽”业飘香。

没过多久,崭新的厂房在村里立了起来,车间里糯米变成了软糯的糍粑,粽叶裹着鲜香的粽子从生产线输出,上了城里人的餐桌。

“闯天下”的厂房在村里“安”了家,工作队也在百姓心里“扎了根”。

随着产业口碑传开,渐渐地,年加工10000吨的农产品加工厂和2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基地等多家企业也相继落地,村里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大。

d65d69087aaa466caa89fe7ca9908c31.png

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

屋后硕果压枝的果园子,舍中膘肥体壮的畜禽养殖、坛里甘润沁香的新化水酒……庭院经济与林下经济在这个小村落也火了起来。

赋能,电商助跑

“宝宝们,大家上午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咱们大水坪村生产的野山椒豆豉,非常下饭……”镜头前,主播“湘妹心宝”热情地推介着家乡特产。

随着“1、2、3上链接”,这些本地的加工农产品,通过一根根网线发往全国各地。

镜头之外,湖南湘妹心宝食品有限公司的坛子菜生产车间里,一瓶瓶色泽油亮、香气扑鼻的野山椒豆豉从大水坪村坛子菜农产品加工厂新鲜下线。

1405bb6c8d2446e59e81044938f3a278.jpg

琳琅满目的产品。

尽管成立不足一年,但这家由“闯天下”与助农电商团队“湘妹心宝”共同出资成立的企业,已展现出强劲的势头。

而他们的缘分是工作队牵来的。

“闯天下”落地大水坪村后,并非一路绿灯。

农产品加工厂投产后,每年需要近万吨萝卜、白菜、辣椒等原材料,单靠大水坪村根本不够。

急企业之所需,工作队一方面对接省、市、县驻村工作队,建立起产业联动机制。

另一方面,开始琢磨“怎么把产品卖得更远”。

这时,工作队想到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三农博主“湘妹心宝”,她熟悉乡土产品,又懂线上流量。

工作队揣着样品找上门,双方一拍即合:“闯天下”筑牢生产根基,湘妹心宝团队“主攻线上引流”,一场“生产+销售”的精准对接落地,用接地气的直播让山货“被看见”。

扶上马,还得再送一程。

在统战部门的支持协调下,光大银行300万元乡村振兴金融帮扶贷款、160万元县移民产业帮扶项目资金也相继到位……在一系列精准支持下,加工厂顺利运转,产品迅速爆单。

“今年3月,单是野山椒豆豉就卖出160万元。”“闯天下”相关负责人伍鹏介绍,该单品线上日均销量稳定在3000单以上,累计已售出逾50万瓶。

产业的兴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大水坪村党支部书记蔡殿中掰着手指告诉记者,自工作队入驻以来,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6.96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62.9万元。

糍粑厂、粽子厂、果蔬、包装厂……如今,这个小山村,正在产业与电商的双重赋能中,找到了节拍。

共生,心安归处

“金凤凰”落村头,好日子冒了头。

湖南永飞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里,42岁的彭红艳带着浅色手套,指尖在设备控制面板上轻轻点动。

“以前在镇上打打零工,照顾两个读书娃总是两头跑。现在村里的厂子起来了,选择也多了起来,工资还和城里差不多。”彭红艳笑着翻出手机里存着的照片:两个孩子正在家中认真学习,背景是整面墙的荣誉证书。

大水坪村的变化,不止彭红艳一个人“撞见”。

以前年轻人拼命往外跑,如今“企业进村”,不少“返乡青年”“陪读爸妈”都留了下来。

看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在娄底冷水江工作42年的蔡振松,退休后回到大水坪村,建起了新房,还把党组织关系转到了村里。

闲暇时,蔡振松在自家小院里撒着玉米粒,十几只芦花鸡扑棱着翅膀围拢过来。

他指着门前新修的停车场笑着说,“这里原来是个臭水塘,蚊蝇乱飞,现在成了便民停车场和休闲健身场所。”

顺着蔡振松的手望去,彩绘的文化墙边整齐摆放着公用器材,道路两旁修建了防护栏,几株新栽的树木随风摆动。

66315d007c654b09a0a5717456fe795c.jpeg

大水坪村的老百姓文化广场,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傍晚时分,村民蔡姣姣带着舞蹈队、管乐队的队友准时赴约。

他们梳着高高的发髻,带着头饰,一开口,《好日子》的调子就飘满广场。

“白天在村里做事,晚上便会和姐妹们一起来文化广场跳广场舞,不仅能锻炼身体,大家的感情也更好了。”蔡姣姣告诉记者。

194a21b74cea446e82583e469c81915f.jpg

夜幕降临,广场上,村民们满面笑容地跳着广场舞。

工作队常在广场边散步,看着村民脸上的笑,想起刚来时的忐忑:怕和村民有隔阂;可现在,村民会拉着他们去家里吃腊肉,会把刚摘的果子塞到他们手上。

方寸之间,皆是幸福。

山还是那片山,人还是那些人,但日子不再是原来的日子。

记者手记:“从企业进村”到“人心归村” 他们联村更连心

行走在大水坪村,最动人的不是硬件之变,而是村民眼里跃动的光。

这个曾经沉寂的湘中村落,用四年时间实现集体经济从6万元到60万元的跃升。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在车间里创收持家两不误的“陪读妈妈”,是退休老党员在庭院里数着芦花鸡时的满足笑容,是管乐队在文化广场上吹响的幸福乐章。

“从企业进村”到“人心归村”,我们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它不是简单的资金堆砌,而是以产业为核、民生为本的系统工程,省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深谙“授人以渔”之道——既当“红娘”引进龙头企业,又做“园丁”培育产业生态;既修路改厕打造“面子”,更建机制育文化夯实“里子”。

在坛子菜生产线上,一粒粒豆豉折射出产业链延伸的智慧;在“和美屋场”建设中,一片片彩绘墙见证着基层治理的创新。

更令人欣喜的是,当传统农业遇上电商新业态,当闲置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乡村振兴的方程式便有了无限可能。

大水坪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每个村民都成为美好生活的创作者,乡愁便有了最温暖的载体。

执行策划:周逸峰 刘玉先

报道团队:王诗颖 刘玉先 王嫣 吴公然 汪衡 谭苏昕 秦楼 张必闻 朱丽萍 龚子杰 李兵 陈霸

设计团队:杨抒怀 邓琴 谭文平 佘履安

相关链接

专题丨伴村成长——万千变化在田间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