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岳麓大会“三重蝶变”背后的深意

2025-09-15 18:02:12 红网
作者:吕金艺 编辑:陈晓丹
字号:

3e9c33d7-7163-4a35-97f0-b136a0bb6419.jpg

□吕金艺

九月长沙,麓山含黛,湘江奔涌。

9月14日-16日,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以“AI领航 畅想湘江”为主题,在世界计算·长沙智谷续写一场跨越12年的产业之约。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千年楹联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算力相遇,这场12年之约以选址、主题、产业的三重蝶变,勾勒出岳麓大会发展的进阶轨迹,也折射出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数字浪潮中找准定位、主动破局的智慧,为中国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选址之变,见证从“借势”到“筑巢”的底气跃升

12年前,12位湘籍企业家在岳麓书院围炉论道,彼时的选址带着“文化寻根”的意味,更藏着“向外学习”的谦逊,在北上广深互联网产业已成气候的背景下,岳麓大会尚在探索“如何跟上脚步”,会议更像一场“思想碰撞的中转站”。2018年移师梅溪湖,近万参会者见证着岳麓大会的主动性转变:以开阔的城市空间为载体,向全球企业传递“合作橄榄枝”,让产业从“零散分布”走向“集群萌芽”。如今扎根世界计算·长沙智谷,200P全栈国产化算力中心、数十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落地园区,选址与产业“同频共振”,走进技术研发一线、贴近产业应用现场的“实战课堂”。

这种从“文化地标”到“产业高地”的迁移,本质是互联网发展逻辑的转变,即从依赖外部经验的“借势发展”,转向构筑自身产业底座的“筑巢引凤”。当算力中心的科技可触可感、高校实验室的成果快速对接企业需求,岳麓大会已不再是互联网产业的“追随者”,而成为孕育本土技术、承载全球合作的“新土壤”。

主题之变,彰显从“拥抱风口”向“创造风口”的格局拓展

早期岳麓大会的主题,多围绕“移动互联网机遇”“互联网+传统产业”等行业热点。彼时的岳麓大会更像“风口的追赶者”,在全国互联网的产业版图中寻找适配的“生存赛道”。2022年《岳麓宣言》发布,转向主动锚定方向;2023年“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写入主题;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标志着湖南以“全球视野”布局创新链;2025年“AI领航 畅想湘江”的主题,更是将人工智能与区域发展深度绑定,从“技术应用”上升到“战略领航”的高度。

主题的每一次迭代,都是互联网战略的“升级宣言”:从跟着别人的节奏“做应用”,到搭建平台“做研发”,再到整合资源“定标准”。岳麓大会用12年时间完成蝶变,这背后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把握,互联网发展到下半场,拼的不再是“流量红利”,而是“技术底座”与“创新生态”。2025年岳麓大会提前卡位先进计算、AI等核心赛道,正是抓住了全国互联网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脉搏。

产业之变,书写从“产业配角”到“生态主角”的转型

12年前,互联网产业尚是散兵作战,少数企业在电商、游戏等领域“单点突围”,缺乏完整产业链支撑。如今一条“全应用”的产业生态链已然成型:上游有飞腾CPU、景嘉微GPU构筑的自主可控技术底座,中游有华为鲲鹏、湖南长城的整机集成制造,下游有睿图智能“智慧安监”、博识峰云城市治理等场景化应用,甚至催生出机械之家这样的“产业互联网小巨人”。更关键的是,产业边界不断打破,三一重工的工程机械嵌入AI模块,数字技术成为“生产要素”,渗透到制造、文化、农业等千行百业。这种“从点到面、跨界融合”的产业之变,正是全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当互联网从“消费端”转向“产业端”,唯有构建“技术-产业-场景”的协同生态,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立足。岳麓大会用实践证明,中部地区不必“复制”北上广深的路径,而是可以凭借自身产业基础,走“数字技术+本土优势”的特色之路,为全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多元方案。

12年麓山论剑,12年湘江潮涌。互联网岳麓大会的“三变”,是湖南的成长叙事,更是中国互联网的时代答卷。从流量到价值,从技术到生态,中国互联网唯有不断夯实产业根基、布局发展先机,唯有扎根实体经济、坚守技术创新、开放协同共生,才能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奏响网络强国的现代化篇章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