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稻田“变形记”:机械化叩开山区粮仓“致富门”

2025-09-24 15:48:54 新晃融媒
作者:甘胜男 向勇嘉 编辑:罗云婷
字号:

新晃融媒9月24日讯(记者:甘胜男 向勇嘉)金稻飘香,谷粒归仓。在扶罗镇红星村,连片稻田披上“金装”,现代农业机械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人工劳作的艰辛。一场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的变革,正让这片曾经的“巴掌田”变成“致富田”!

在这片金色的稻浪中,种植大户姚茂祥正驾驶着收割机忙碌作业。今年,他种植的160亩水稻喜获丰收,预计总产量可达20万斤以上,总产值超过28万元。

扶罗镇红星村种植大户 姚茂祥:我们侗族有句老话——“田养人,人养田”。地不能荒,粮不能没人种。以前这些小田块,机器进不来,请人打谷子成本很高,一亩地光人工费就要花掉很多,将近600元左右。现在好了,小田并大田,机器下得去,成本降了差不多三成!

姚茂祥今年选种的春优167、箐两优3261、泰两优227等水稻品种,虽然收割期略晚,但米质优良,亩产达1300斤,实现了订单式生产,稻谷在收割前就已“名花有主”。

收割后的稻谷运往烘干中心,经过低温烘干、精准选种等工序,达到国家种业标准后,直供签约企业。

扶罗镇红星村种植大户 姚茂祥:现在我已经和县里面的加工企业签订好订单了,他们以1.35元一斤的价格收购。不愁卖!投入是大了点,但算上政策和销路,每亩纯利润能有大概300元左右。明年我还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国家政策好,技术跟得上,种地还是有底气的!

从难以机械化的“巴掌田”到“连片田”,从“人扛牛拉”到“机械收割烘干”,这场“变形记”的背后,既有农户对土地的坚守,也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撑。县农业部门推广的宜机化改造、小田并大田等项目,为规模化种植扫清了障碍;农机补贴、种植奖励等政策,则给种植大户吃下了“定心丸”。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机器的轰鸣,奏响了丰收的乐章,更唤醒了沉睡的稻田,让“田养人,人养田”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