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两会召开之际,红网时刻新闻联手新湘评论推出系列高端访谈《动能湘对论》,专访京湘两地重量级专家,为湖南动能建言献策。辑录京湘学者哲思,联动两会会场内外。今天推出第五组,聚焦改革与开放,对话的专家分别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和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会长,省商务厅原党组书记、厅长徐湘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长沙报道
出海,是和世界积极对话合作的重要方式。
对实体经济而言,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不出海,就出局”。对湖南而言,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也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在对外开放方面,湖南拥有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这些重要平台。近三年来,湖南对非贸易保持年均增长23.1%的快速发展势头;2024年,湖南对非贸易额稳居中西部第一位。
徐湘平曾在湖南省商务厅担任厅长达7年,深度参与了湖南对非洲经贸合作,并且是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组织者之一。退休后,他成为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会长,为湘非合作当好助手和智囊。
如何耕耘好中非经贸合作这块“试验田”?湖南如何打造对非经贸合作新高地,加速推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带着这些问题,红网时刻新闻对话徐湘平。
【对非经贸合作还需加力】
红网时刻新闻:近年来,湖南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尤其是对非贸易合作让人印象深刻。您是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也是三届博览会的见证者。湖南与非洲有着怎样的渊源?为什么是非洲?
徐湘平:湖南与非洲的故事很多,其中“一位伟人”毛泽东主席和“一粒种子”袁隆平院士最打动非洲人民。
我去了非洲16次,到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非洲国家。一听说我们是湖南人,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他们都很友好。
除了友善,非洲人民还有一份钦佩。他们相对落后,所以更加渴望能够得到发展,中国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他们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长沙市岳麓大道航拍。(石亮/摄)
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湖南搭上对外贸易的快车,成为国家战略版图里十分重要的一环,所以非洲对我们也是高看一眼。
更重要的是,湖南的产业结构与非洲的需求非常契合,互补性强。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对他们的态度是俯视。从国内来看,北上广的一些产业,相对来说更高大上,非洲国家适配不了。而湖南企业在内需型产业等传统领域韧劲十足,我们在产业层面与非洲的契合度更高。
红网时刻新闻:在您看来,湖南对非洲经贸合作,如何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
徐湘平:中非经贸博览会从2019年至今已举办三届,通过6年积淀,我认为它有三个特点,有成就、有进步,也有差距。
有成就、有进步。湖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既不沿海也不靠边,国家战略放在湖南,实属不易。在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之前,湘非经贸合作排名全国第19位,在中西部地区是倒数。
逆袭大致发生在2020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非洲,大家都形成了一个共识:中非政治外交高地在北京,而经贸战略高地基本上在湖南。尤其是2024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湖南勇担使命任务,湖南的战略定位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当中当属最高,邻居省份纷纷表示羡慕,希望能“带飞”,所以我们要珍惜。
2023年6月29日,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开幕。(图源:新华社)
当然,也有差距。事实上,湖南对非经贸规模“全国第八、中西部地区第一”这个目标,早在2020年的时候就实现了,站在深度合作先行这个高度上来看,这几年增长不是很明显,只能说守住了原来的成绩。
当然,最近几年经历了美国对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这是客观原因。但大家对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期待很高,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贸平台、要构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实践样板、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我们还需要努力。
《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里面有52项具体的内容,其中有41项是用了7个动词,动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些工作需要加力。
【打通堵点,配齐“饭碗、筷子、汤勺”】
红网时刻新闻:您刚才提到7个动词。要取得实质性突破,还存在哪些“堵点”?要怎么样去动起来?
徐湘平: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自贸试验区是重要标志之一。我担任国家十年自贸区总结课题组组长,发现在自贸区试验过程当中,特别是湖南对非洲的经贸合作过程当中,经营主体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从机制上得到解决的路径仍不够通畅,由此带来市场的获得感还有待提升。
之所以要搞自贸试验,是要顺应全球化发展浪潮,但从目前来看,还存在贸易壁垒、技术壁垒、服务壁垒。矛盾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尚未形成完善有力的推进体系。形象一点说,就是给了饭碗,但筷子和汤勺还没到位。
马达加斯加马希奇镇的农民在杂交水稻高产示范田内收割水稻。(图源:新华社)
具体表现在不同层级之间协同联动还存在梗阻,缺乏常态化协调及调度机制,纵向横向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理顺。改革授权和政策协同配套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先行区组织机构和推进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此外,风险防范应对机制也亟需得到改善。受地缘、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非洲地区债务、就业和贫困等问题被进一步放大,经济、社会和政治风险增大,不安全因素增多,但目前尚缺乏对非合作风险系统化的监测、分析、预警和管理机制。
与此同时,缺乏便捷高效的中非商事纠纷解决和标准互认机制,抱团出海的“公共品”体系也尚未形成。
红网时刻新闻:您的比喻很形象,有了饭碗,同时还需要筷子和汤勺。解决没有“配”到位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徐湘平:建议按照“供需匹配、切实可行”的原则,出台管用务实的政策,相关权限可考虑下放到省里。
这里讲的是政策,不是讲钱的问题。可以尝试打造一个中非经贸核心区,试行对非洲地区实施“单边开放”战略,把资源、要素问题集中在一个地方载体上进行解决,打造深度合作范本。
在湖南长沙高桥大市场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参观者在刚果(金)国家馆参观。(新华社/摄)
站在更高的角度,则是要推进中国对非洲经贸的单边开放。单边开放是与多边开放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主动向对方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以应对外部围堵和打压。
近年来,中国正式提出和使用这一概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使用了“单边开放”概念,强调“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湖南应该把握机遇,争取把对非单边开放试验区的机会争取落户湖南。
【练好内功,变“战略”为“战术”】
红网时刻新闻:您曾提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路径要实现五个转变,其中有一项是从央企国企为主,向组织鼓励民营企业“抱团出海”转变。在当下,如何让民营企业克服“不愿出、不敢出、不会出”的难题?
徐湘平: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向开放要活力。尽管外部不确定性在增加,问题不断涌现,但出海依然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这是内生的发展需求使然。我认为,企业不存在不愿出的情况,大都是不敢出、不会出。
出海的确是门好生意,但走出去,并不都是乘风破浪。这就迫切需要政府科学有序地指导与组织。那么,怎么样来组织企业走出去?我认为更多的是将“战略研究”转型为“战术研究”。
战术,就涉及以具体的项目工程为载体、资本作为纽带,推动深度合作先行。
以非洲为例,非洲地区国家众多、情况复杂,我们可以尝试推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现在我们正在做这项工作,在组织10个产业链、100个标志性和“小而美”的项目走入非洲,预计可以实现千亿级投资。一旦功成,能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
2024年7月18日,400枝来自肯尼亚的新鲜玫瑰通过空运抵达长沙。当天,这批鲜花又经长沙黄花综保区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这是全国首例非洲鲜花转口贸易。(图源:新华社)
红网时刻新闻:既然出海并一定都是乘风破浪,那如何为企业提供助力?
徐湘平:有一点我想特别提及的是,目前金融对外向型经济的支撑力度亟需加强,对开展对非贸易投资的企业授信不足,信用证额度不高,民企常受限于资质要求和信贷门槛,难以获得融资支持,供应链金融体系尚未形成。
同时,建议设立中非经贸合作深度合作发展基金和专项债券,吸引社会资本、撬动债务融资,扩大对非投资资金来源。
建立健全对非投资保险制度和对非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合理降低保险费率,对涉非保险给予政府补贴。同时鼓励境内保险机构在先行区设立分支机构,开辟保险快速通道,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当然,内在实力也很重要,虽然说“风浪越大鱼越贵”,但是面对充满挑战和未知的非洲市场,企业在出海之前一定要扎扎实实练内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有些干部的观念要转变】
红网时刻新闻:您在担任省发展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时曾表示“不善于用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谋划工作,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短板”,现在您担任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会长,经常受邀参加国际化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为官员、企业传经送宝。您对湖南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干部有什么建议?
徐湘平: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定位,外贸经济不是单纯的招商引资,更多的是服务,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我们都要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为企业出海提供全产业链、保姆式的服务。
2024年上半年,邵阳出口发制品9.8亿元,其中68.4%销往非洲。(图源:新华社)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仍有些干部的观念没有完全转过来,没有认真研究,还是喜欢先入为主,甚至瞎指挥,这些情况是存在的。
我的建议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沉下心来钻研这个行业,为市场和企业真真切切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