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两会召开之际,红网时刻新闻联手新湘评论推出系列高端访谈《动能湘对论》,专访京湘两地重量级专家,为湖南动能建言献策。辑录京湘学者哲思,联动两会会场内外。今天推出第二组,聚焦投资和消费,对话的专家分别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和湖南省政府参事、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吴金明。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依诺 长沙报道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湖南省政协原常委、经济科技委员会原主任吴金明长期从事经济领域的研究。在从事学术研究前,他曾在乡镇挂职担任镇长,并在企业做过副总经理。基层的经历,让他的学术研究更有的放矢。
作为中南大学的教授,他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也有着深刻理解。本期对话,聚焦科技投早投小的生态问题,探讨如何投资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是湖南换道超车的一个突破点】
红网时刻新闻:2024年,您作了多场讲座谈经济形势,提到“培育新质生产力”“经济进入换赛道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印象中,曾有一段时期,湖南强调“弯道超车”。您觉得,当下湖南要实现“换道超车”,最紧要的是什么?
吴金明:我国经济进入换赛道发展新阶段,换赛道是为了换道超车,从产业竞争的“红海”转场到新质生产力的“蓝海”,从高速增长轨道转到高质量发展轨道。
从湖南来看,当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点在哪里?
2024年1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该《方案》聚焦“8+9”产业,即:
新兴产业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个领域。
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个领域。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湖南要实现“换道超车”,当下最紧要的是在上述产业领域内选准、培育新的产业爆破点或增长点,形成新的创新优势与产业优势。
我认为,这当中,发展低空经济,比发展其他新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你看,包括国防科技大学的量子芯片也好,中南大学的深海海洋探矿采矿技术也好,这些都属于未来产业领域,预计还需要10-15年的科技创新研发阶段。当下,可以直接形成产业的就是低空经济。想要“换道超车”,这是重中之重。
红网时刻新闻:湖南发展低空经济的优势主要有哪些?
吴金明:湖南是我国航空工业产业布局的重点省份,发展低空经济有四大优势。
第一,湖南是我国首个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省份。开放试点,就是先行先试,这是发展低空经济最重要的机遇。像广东、上海,也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但他们不是试点省份,只能“开通一条航线申请一次”。而湖南要申请,可一揽子申请下来。
第二,所有的低空飞行器都需要北斗导航,北斗相当于是低空飞行器的“眼睛”,而北斗导航很多技术由湖南原创。同时,国家批准的北斗导航技术规模应用试点城市是岳阳、长沙和株洲,这也是很强的优势。
位于株洲芦淞航空城的山河星航研制生产的“阿若拉”飞机。
第三,低空飞行要用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飞机起降系统研制基地分别在株洲和长沙,这个优势也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
第四,除公共机场外,国家批复湖南的通航机场达61个,是目前全国所有省份中批复得最多的。
红网时刻新闻:湖南要如何抓住机会?
吴金明:2024年,是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今年开始,全国有20个省份都在争取低空飞行城市。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
可以说,今年是我国低空经济的爆发阶段,这个节点,如果我们不抓住,就会丧失巨大的机会。
关于湖南低空经济的发展,建议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低空飞行器制造,二是低空运营服务,三是低空基础设施与配套保障。
目前,最紧要的是,各市县要尽快开放提供低空经济发展的应用场景。
【容错机制的“堵点”正在疏通】
红网时刻新闻:您此前还在讲座中提到了“换道超车”的大体思路。首先要做规划并推进落地实施。其次,是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再是2029年底,要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任务……可否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谈一谈您对这些任务的理解?
吴金明:首先讲讲为什么要开展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滚动的过程。新质生产力生产的产品,变现取得收益,再反哺到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十届长沙国际车展现场。(图源:长沙国际车展组委会)
要使新质生产力能够滚动发展下去,就必须把已经做出来的产品大规模投入到市场中,政府给予一定的消费补贴,让老百姓愿意花钱购买,这等于把新质生产力赛道的产品的消费市场打通。这是从市场应用场景来着手,促进“以旧换新”。
而设备更新改造,是从供给端着手,引导企业改造升级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
一手让市场活跃起来,一手让产能体系更新,这两个都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
而到2029年要完成300多项改革举措,这是从生产关系和体制机制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红网时刻新闻:可否举其中一项改革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吴金明:我举一个例子,过去的24年间,我国做科技创新投资,其中大规模的投资一靠民企、二靠财政,银行和央国企的大资本还没有大规模进入到科创公司。
为什么?因为以前没有容错机制。监管部门要求央国企在总量上保持增值,这个是没错的,但要求每个项目都必须保持增值,这与科技创新的规律不相匹配。
比如,科技创新的投资成功率为50%,那么失败率也是50%,投资10个亿进去,5个亿成功,5个亿失败了,如果审计部门查定失败了5个亿,就会被问责。
位于长沙的中国电科48所成为国内首家离子注入机自研量产企业。图为高能离子注入机CIE8000。
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当下,很多地方的国资监管系统都在调整,建立容错机制。
湖南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也在改革完善容亏容错机制,明确有些投资项目允许失败、失败率是多少,把比例都提升了。这样慢慢放松规制,银行、国企的钱就能更好地进入到科创投资中来。
【要重视提高产业的根植性】
红网时刻新闻:从发展逻辑来看,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体系至关重要。在您看来,湖南想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关键是什么?
吴金明:国内现在做科技金融,包括湖南做的,大都是把已有的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应用专利、外型专利等,作为质押后发放贷款,目前的科技金融还停留在比较狭窄的口子上,而这并不是科技金融最重要的环节。
科技金融的核心,在于投早投小,做天使基金、种子基金,这是湖南乃至于全国的短板。
科技创新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科技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产业化阶段。前两个阶段投资都叫科技金融,第三阶段就是传统金融了。
在美国,以第一阶段为主,第二阶段为辅,有11000家银行做风投,和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德国和日本的银行以第二阶段为主,第一阶段为辅。而我国的银行是以第三阶段为主,大规模投小投早的意识几乎还摆在“门外”。
2024年10月,“江海号”盾构机在长沙下线,这是我国迄今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图源:央视新闻)
这两年,湖南愈发重视“提高产业的根植性”。比如,有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想把华为、腾讯、大疆引出深圳,为什么它们不愿意走?
因为深圳市政府投早投小,对华为投了20年,对腾讯投了15年,对大疆投了8年,他们在很早很小没钱的时候靠政府支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今天变成参天大树,也不愿意走了,这样的产业才有根植性。
当然,湖南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工程机械行业,从以前的常德浦沅机械厂到现在的中联、三一、山河智能,都是地方政府一直在培植。
湖南目前的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培育方面,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一直投早投小投出来的。
所以投早投小非常重要。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鼓励银行的大资金,央国企的大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换到以新质生产力为主的新赛道上来。
从2023年一直到2029年,换赛道最关键的6年,很多重大举措都将围绕这个来做。
【科技金融要从“四方面”发力】
红网时刻新闻:以前没有突破“投早投小投科技创新”这个口子,堵点是什么?
吴金明:在这方面,一是缺风投的意识、经验与人才;二是对各行业科技创新的领域把握不深、不准;三是被长时期的房地产高投资收益回报所吸附。
2024年5月16日,15家金融机构代表共同签署投资湖南倡议书。(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红网时刻新闻:湖南在科技金融改革中,具体应该怎么做,您有哪些建议?
吴金明:对湖南来说,这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项挑战,从四个角度来说吧。
建立技术资本市场。早期科创企业的股权与债权称之为“技术资本”。技术资本是从应用基础研发,到产业化前阶段的全部投资。我们过去不是技术资本,是以房地产和土地为核心的资本,必须要从土地资本市场转到技术资本市场上来,湖南要考虑怎么来建立技术资本市场。
建设区域性或全国性风投市场。打造“湘江科学城(企业端)+大学(研发端)+风投(资本端)+深圳、北京交易所(市场端)”模式,不仅推进科创企业IPO,并且要促进上市企业对科创企业的并购(技术资产并购)。
加快构建天使投资生态体系。包括搭建天使投资朋友圈,构建“1+N”梯次天使投资体系。统筹设立天使母基金,设立N个不同创新模式的天使子基金,通过子基金投早、投小。着重构建激励容错机制,对于探索性创新且严格遵循投资决策流程,由不可抗力导致损失或无失职行为的,免于追责。完善畅通退出机制,提升股权交易中心的活跃度。
探索建立基于认股选择权、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等为基础的信贷支持产品。原来我们只是在知识产权这块做信贷产品,现在要围绕高科技企业里面的股权和债权,围绕高科技人才、两院院士、大学教授来发放信贷产品,比如说这里有一位院士或者教授,他可能现在科技成果还没出来,但你看中了他未来的前景,就可以去投资他。
湖南正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全国也好,湖南也好,围绕这4个角度去做,才能够把科技金融引向深入。
我们国家在整个科技领域投入的资金,在2022年就超过3万亿了,其中大约70%是民营资本投入,20%左右是财政投入,央国企投资的占比较低。
如果将银行的大资金、央国企的大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现在的3万亿就会迅速扩张,新质生产力就能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