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娟娟 长沙报道
辞旧迎新间,各地陆续进入“两会时间”。
1月5日,长沙市岳麓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2024年湖南湘江新区《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场暖意浓浓、热气腾腾。
面对经济承压前行的过去一年,新区释放了何种信号?《报告》之中有迹可循。
——看“大盘”。全域GDP增长6%以上,以占全省5‰的面积创造了9.2%的经济总量。
——看“含金量”。直属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9%,税占比达77.8%。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等6项高质量发展指标居全国新区前二。
——看“吸引力”。净增企业超1.3万家,总数居全省第一;驻区高校大学生毕业留湘率达65.5%。
眼下,“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与新区设区十周年迎面走来,作为省市发展“强引擎”,她该如何中流击水、行稳致远?
向上
全域GDP增长6%以上,以占全省5‰的面积创造了9.2%的经济总量。直属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9%,税占比达77.8%。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等6项高质量发展指标居全国新区前二……来自《报告》的不少数据,放在省市乃至全国,都不容忽视。
“强经济”始终是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其中以强产业为关键,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对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报告》指出,2024年,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2023年增加2%。这无不说明着,在产业深度调整、格局重塑的产业格局下,新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依然“硬核”。
过去一年,通过推进“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新区“2+4+N”现代化产业建设交出的一张高分“成绩单”——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阵营;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先进储能正极材料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位居全国新区前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获得第五块国家级牌照。
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图为巴斯夫杉杉。
作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新区的“研”值也持续上升。
《报告》显示,2024年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9.5%,而前一年,该数据为5%。与此同时,新区新增各类研发机构328家,占全市新增数46%。
上述两组数据,不仅反映新区对科创的重视程度,也综合体现了区域科创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强劲活力从何而来,“热辣滚烫”的消费市场同样是答案。
2024年,当“消费促进年”站上“C位”,新区“全力出击”——汽车、家电、家装厨卫“以旧换新”销售额居全省前列,华润万象城等5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接连开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全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月均入住千人以上的酒店数量增长23.5%,商业用气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春江水暖鸭先知,“用脚投票”的企业和人才,则成为新区发展的最大支撑。
数据便是最真实的映射,《报告》中提及的“增量”和“总量”可见一斑——驻区高校大学生毕业留湘率达65.5%,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全年企业净增数超1.3万家,总数居全省第一;新增规上企业302家,增量居全市第一;218个产业项目竞相落子,总投资达871亿元。
人才纷至沓来、创新驱动发力、产业聚势成链,既支撑起2024年GDP增长,也为新区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夯实根基。
向新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
站在2024的“肩膀”上,《报告》为2025既给出了“怎么看”,也指出了“怎么干”。
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向“新”力是新区的鲜明性格底色。立足优势,向“新”而行依然贯穿在2025年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之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区把内需与投资提到更高位置。
激活“旅游+”消费发展新赛道。图为“后湖湖畔音乐会”。
比如在提振消费方面,紧抓增量政策红利,打造城市多元消费网络,发展“首发经济”,积极培育“旅游+”新消费场景,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高投资效益上,坚持存量企业扩能与招商引资并重,鼓励企业在新区“开枝散叶”、二次扩产;推广“标准地”、弹性用地等供地模式;抢抓“两重”利好,争取更多重大项目落地。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样是当下的高频词。从何着手?《报告》也作出部署:塑造产业集群优势,筑牢产业平台支撑,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以塑造产业集群优势为例,向“新”浓度极高。“开辟产业新市场、推动工程机械企业向农业机械、应急装备等领域拓展”“抢占新兴产业的新风口,瞄准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网联、航天航天及北斗、低空经济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动能”“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力争在细胞技术、人行机器人等领域取得突破”……
2025年,新区将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当下,新区正不断擦亮“岳麓山下好创业”闪亮名片,持续扩大新区人才基金、大学生创投基金规模等一系列“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举措也逐步完善优化;坚持“东提、西拓、南融、北延”,“桥一隧二十路”拉伸城市骨架,发展空间加速拓展……一件件一桩桩,承载着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也蕴藏着巨大发展空间。
登高
漫步湘江畔、徜徉麓山间,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如此具象——有着“最好地块、最好风景”的湘江科学城“进度条”不断刷新,5大在建项目按下“加速键”;虞公港一期开港运营,“通江达海”愿景照进现实;11项国际“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书写“新区制造”的雄心;扩充学位2.85万个,新增停车泊位3.9万余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33万户居民,“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湘江奔流、不舍昼夜。这一年,新区深扎实体之根、勇摘创新之冠,产业科技加速融、新旧动能接续转,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区实践的步伐更坚实。
然而,摆在面前的挑战依然不少。
《报告》指出,“企业帮扶工作成效还没有达到预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弱项……”要担负起国家、省市赋予新区的战略使命,要看到差距,也看到希望。
湘江科学城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
走过险滩激流,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与此同时,新区有较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而且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这是前行的底气和动力。
十年前,以“湘江”为名,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成立。一路风雨兼程,新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等方面都做出了示范引领。
而今迈步“第一个十年”,要说应该秉承什么宝贵经验,必将是“敢跟全球顶级水平对话的志气,强烈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气,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朝气”。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千气象里,且看湘江新区如何奔流向前、回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