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粒沙中见世界,一个人的命运里藏着时代的密码。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嘉商记》系列报道,聚焦嘉禾民营企业家群体,以人物故事为镜,照见时代发展之路。我们将深入挖掘企业家们的创业历程、成长轨迹与企业变迁,通过个体叙事展现嘉禾民营经济的蓬勃脉动,同时折射当地营商环境的优化进程与未来发展图景。在这里,每一个奋斗者的故事,都是时代浪潮中最生动的注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何晓露 何雨杏 通讯员 邓和明 李俊
在湘南铸造之乡嘉禾县,一场民营经济的蝶变正在上演。随着湖南恒胜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胜”)首条智能针织机生产线正式投产,这个曾经以“打铁匠”闻名的传统工业强县,正以“嘉禾速度”重塑产业版图。从动工到投产仅用5个月的恒胜,其发展历程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嘉禾县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催动民营经济腾飞的壮阔图景。
湖南恒胜实业有限公司。
在位于嘉禾县坦塘工业园的恒胜智能车间里,5、6名工人正在组装新型智能针织机,组装后能平均10分钟织成一块毛衣面片。总经理王诗豪轻点操作系统,客户想要的毛衣款型就能自动生产。这位“打铁匠”后代,用七年时间完成从财务人员到智能装备领军人物的蜕变,用智能针织机改写传统纺织业的游戏规则。
2018年,闯荡针织市场多年的王诗豪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嘉禾是铸造之乡,又有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为何不把厂子搬回家乡?”。但创业之路远比想象坎坷:2019年底因疫情导致行业洗牌,企业陷入存亡危机之际,嘉禾县送来的“返乡创业”政策,如同及时雨让企业绝处逢生。
“打铁要趁热,创新要赶早。”王诗豪的这句话,成为企业转型的注脚。2023年起,公司每年将营收的6%投入研发,为每台机器装上了“纺织大脑”,让设备能自动识别2000多种针织花样。如今产品能耗降低20%,效率提升50%,90%客户复购率印证了市场选择。
工人正在组装智能针织机。
这种技术革新与嘉禾县“支持针织产业发展计划”形成共振。为此嘉禾县出台了若干措施,不仅给予政策支持,还主动靠前服务。“当时还担心审批流程,没想到现在‘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实现全流程帮代办。”王诗豪至今记得,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时,被告知需要缴纳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通过园区帮代办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从递交申请到办理手续,无需企业跑腿,手续全程办好。
这种“嘉禾速度”正转化为产业集聚的热度。在恒胜厂区3公里半径内,聚集着71家精密铸造企业,形成从龙骨架到铸铁件等核心部件的完整供应链。“过去需要到处采购的配件,现在园区内两小时配齐。”王诗豪算过账:较之在外办厂,仅物流成本每年就节约了35%。这种“半小时产业圈”的构建,得益于嘉禾县建立的产业链“链长制”,由县领导牵头绘制产业图谱,按图索骥补链强链。
在针织机半成品加工车间,工人正在加工龙骨架等核心部件。
在恒胜的以旧换新区,技术团队正对回收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对一些零部件进行翻新和再加工,实现循环利用。“这台智能针织机可将设计图纸自动转化为针织程序,让初创者‘零基础’操作高端设备。我们就是要用技术降低创业门槛,让更多普通人实现‘针织梦’。”王诗豪向记者展示最新的研发成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归。近三年,嘉禾籍企业家返乡创业投资额年均增长16%,带动就业近4000人。在恒胜二期工程现场,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未来这里将引进针织行业的中下游企业,建成后形成铸铁件、智能装备、针织品生产及销售的全产业链集群。
来源:红网
编辑:龙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