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形 守魂 见人间——黔阳古城的活态传承启示

2025-10-16 14:09:03 红网
作者:吴公然 杨怡晴 陈杰 刘琼 编辑:苏好
字号:

微信图片_20251014195235_101_161.jpg

黔阳古城三面环水,完整保留着“九街十八巷”格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杨怡晴 摄影 陈杰  通讯员 刘琼 洪江报道

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木格窗飘出饭菜香,时光仿佛在此调慢了指针……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不少游客在洪江市黔阳古城,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古城味”。

黔阳古城完整保留着“九街十八巷”格局,10多处国保文物星罗棋布,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较丽江古城早1400年,比凤凰古城早900年,素有“滇黔门户”之称。

这是一块文脉绵长的宝地。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就与黔阳古城有关;王昌龄在此写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更是被后世传诵。

如今,在这0.8平方公里的古城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却有六成原住民在此生息,他们用日常守护历史,让文物在烟火气中“活”起来,使文物保护与社区共生、文化传承与生活相融。

微信图片_20251014195232_100_161.jpg

黔阳古城一角。

人与城相依相守

每天清晨,76岁的黔阳古城居民杨春玲,打开南正街1号的老木门,开始一天的生活。

杨春玲出生在古城北,50多年前嫁到了古城南,是标准的古城原住民。她脚下的这条街,清代叫“雍熙街”,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山街”,如今叫南正街,曾是商贾云集之地。

“当时,这条街有旅店、布店、面馆……几乎户户开店,各种买卖鳞次栉比,热闹非凡。我家开的是文具店。”杨春玲说。

转变发生在1983年,中山街(南正街)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这个陌生的词第一次闯进杨春玲家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51014195940_146_161.jpg

中山街(南正街)。

起初,它更像一道“紧箍咒”。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家木屋部分结构濒临倒塌,想拆了木房建砖房,却因“这是文物”被叫停。“当时不理解。” 杨春玲回忆道,“自家的房子,为啥不能动?”

“像我们中山街这样成片原汁原味的老房子,是拆一栋就少一栋。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到我们手上,可不能断!”在文物部门和社区干部宣传中,当地居民慢慢改变了以往的认知。

他们意识到,自己家的房屋不再是几间旧屋,而是一段无法复刻的活历史,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

2013年,中山街(南正街)联合黔阳古城内10余处文物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城古建筑群。

2017年以来,当地申请国家专项资金进行修缮,由专业老工匠用传统工艺将歪斜的梁架打牮拨正,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则“修旧如旧”,还在屋顶装上避雷针,室内安装了消防监测系统,为屋内电线套上阻燃管,提高房屋安全系数。

如今,杨春玲把文物保护变成了一种自觉。她自掏腰包,请师傅把屋瓦全部“翻捡”了一遍。“工钱好贵咧,一天三百!”她笑着说,“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根,得看好了。”

从“我家的房”到“国家的宝”,再到“共同的根”,杨春玲们的心路映照着整座古城的保护历程。

在这里,老宅因人的居住而呼吸,人因老宅的守护而扎根。

网格里的古城守望

在古城社区居委会旁的空地上,66岁的罗本刚老人驻足叹息:“就是这里了。”

“以前这里是间大瓷器店,清代传下来的老门面,是大户人家。”罗本刚比划着,60多年前不慎毁于火灾,还殃及了旁边几户人家。

历史的教训总是相似。

罗本刚还提起1936年古城新街那场大火,几乎烧掉了整条街,起因不过是烘烤尿片这样的生活小事。

正是这些惨痛记忆,使古城一项独特保护机制保留至今。

微信图片_20250912222426_46_161.jpg

杨长洪正在打更。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家失火——四邻遭殃——”每晚8点半,55岁打更人杨长洪开始走街串巷打更。

杨长洪是一名上岸渔民,6年前接过了打更担子,现在古城居民早已习惯了他的更声。他提着灯笼、背着竹梆,一边走一边敲一边喊的打更场景,成了古城夜晚的一部分。

打更似乎与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格格不入,实际上它连接着一段跨越时间长河的守望。

据悉,黔阳古城的打更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西汉初年,古城木质建筑连片而建,那时打更就是流动的防线。

75岁的田秋玲在古城住了一辈子:“打更让我们很有安全感。尤其在冬天,熏腊肉、烤火取暖,听到更声就会特别留意。”

“有人说,现在的打更只是一种传统表演,其实并非如此。”古城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平说,目前2000多名古城原住民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从小听着打更声长大,打更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除了打更人,古城还有68位“邻长”充当“流动的眼睛”。

当了20多年“邻长”的杨志美每天饭后在巷子里转悠,几十年养成的这一习惯,不只是散步,更是她的日常巡查:看看房子有没有损坏、瓦片是否有掉落……

“古城‘十步之内必有古迹’。”陈平指着蜿蜒巷弄,“很多建筑虽不是文保单位,但紧邻文保建筑,彼此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保护这些‘邻居’同样重要。”

面对密集古建筑群与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仅有10多名工作人员的古城社区摸索出“网格+志愿”保护和治理机制,组织群众成立“守望古城”志愿者服务队。

“我们这儿的街坊,就像古城的‘朝阳群众’。”陈平笑着说,他们的眼睛亮、耳朵灵,更有那份“把古城事当自家事”的情怀。

当非遗住进文物

黔阳古城三面环水,因水而兴。

㵲水河与清水江在此交汇,变成了湖南四水之一的沅江,催生了发达的水运,商贸物流繁荣,吸引不少外地人来此做生意,诞生了不少会馆,比如:江西会馆、长沙会馆、宝庆会馆等。

当时的江西会馆,现在叫万寿宫,始建于清道光年间,201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51014195847_134_161.jpg

万寿宫内摆满了黑陶制品。

万寿宫曾长期无人居住,是个冷清的“空壳子”,游客来了“没什么可看”,如今因市级非遗沅河黑陶技艺的入驻,“活”了起来,成了非遗传承的活态空间。

“游客不仅可以看,还能亲手做。”沅河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邱超说,“最高峰一天来了800多人,去年一个学期就有五六千学生来体验亲手拉坯、制作陶器,人气旺了不止一点。”

实际上,万寿宫和沅河黑陶原本并不相干。

自从2023年底,邱超一家决定把沅河黑陶研学基地搬来这里后,文物为非遗提供了传承空间,非遗为文物带来了旺盛人气。

同样在古城传承非遗的,还有“毛氏竹艺”第六代传人罗志民。

微信图片_20251014200057_163_161.jpg

罗志民的竹艺馆。

“现在古城被保护得这么好,我更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罗志民能把竹子织成灯笼、篮子和手提包等产品,其竹艺馆免费招收学徒,还通过网络直播让竹编技艺走出去。

穿过青石巷,然翔园里的杨汉明,正对着手机屏幕展示非遗辰河棕编技艺。棕绳在他指间如游蛇般穿梭:“直播不是卖手艺,而是传文化。”身后的辰河棕编作品栩栩如生,是古城记忆的载体。

其实,非遗住进文物,还有另外一层保护的意义。

洪江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蒋建说:“老房子啊,最怕没人。房子不怕用,就怕空。”

他指着屋檐解释:“南方小青瓦屋面,雨稍微渗一点,慢慢就漏成一片。木材泡了水,再被太阳晒,一胀一缩,再结实的木头也扛不住。”

但有人住就不同。“住户会随时注意房屋的状态,哪儿漏雨,哪部分有损坏,他们第一时间就会处理。”

黔阳古城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明表达了同样观点,反对将文物建筑“一锁了之”。

“文物建筑如果常年锁着,外人进不去、看不见,这是资源浪费。里面漏雨、杂草丛生,坏了都没人知道,老房子得有人住,有人气养着、烟火气滋润着。” 陈志明说。

如今,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在黔阳古城可谓“相得益彰”,文物建筑因有人使用而活化保护,非遗技艺因有地施展而获得更强生命力,民间的情感和记忆在古城肌理中生生不息流淌。

留住形,更要守住魂

中国上下五千年,遗存下来不少古城和古建筑,全国已认定的历史建筑超过6万处,包括黔阳古城在内,它们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保护利用和传承。

2025年2月,怀化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黔阳古城保护利用的决定》,用法治力量科学构建黔阳古城保护传承体系,大力促进黔阳古城资源活化利用。

“目前黔阳古城归纳为三个特点:格局完整,街巷保留着明清风貌;古建筑体量大,真古建占八成;民俗风情浓,常住人口大部分是原住民。”陈志明颇为自豪地介绍。

微信图片_20251014200043_160_161.jpg

夜幕下的黔阳古城街景。

走过不少古城的陈志明感慨:“有些古城人挤人,却已没了古味。商业氛围太浓,热闹是热闹,但古城的灵魂被稀释了。”

“要找到那个契合点——既要有适当的商业,又要留住古城味道和民俗风情。”陈志明说,“我们不能重蹈某些古城急于开发、过度开发的覆辙。发展慢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古街古巷在商业化中沦为大卖场,古城的魂可能就没了。”

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纳西族建筑风格和古老的街道而闻名于世。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古建筑进行大规模改造,破坏了古城的原有风貌。当地政府采取限制游客数量、规范商家经营、加强古建筑保护等系列举措,使古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韵味。

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四川阆中古城,很早就摒弃把原住民迁出、商业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而是把原住民作为古城最重要文化传承主体进行整体保护,明确了“不迁居民、不迁学校、不迁市场作坊”的原则,实现人城相契相守。目前,4万多居民在古城内安居乐业,“柴米油盐”升腾起人间烟火气。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类似黔阳古城这样的地方,没有将原住民迁走的“空城计”,也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变脸术”,用“人城共生、文脉相传”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