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在湖湘大地上,一群“时光修复者”以AI为笔、数据为墨,在虚实交织处重绘文明的年轮。千年石刻锋芒再现,断骨残影精准弥合,褪色胶片重焕光彩——这些融合人文温度与科技锐度的实践,正是湖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破题“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动写照。
10月9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时光修复者》融媒体报道,深入文物、古籍、胶片、非遗修复现场,带你走进“时光修复者”的匠心世界,共同见证科技如何赓续历史文脉,文化如何赋能经济发展。
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黄佳在介绍《风云儿女》这部经典电影的修复历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龚子杰 长沙报道
一台电脑,一套专业软件,在长沙马栏山,来自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00后大学生们用AI技术为黑白胶片赋予色彩。
黑白照片上色可以AI一键完成,那黑白老电影呢?
“90分钟的电影,超过10万帧画面,要一帧一帧地修。”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黄佳深知其中的难,但他更记得第一次看到电影《雷锋》彩色画面时的震撼。
作为教师,黄佳想让更多年轻人能从红色电影中学习先辈精神,更想把修复红色经典电影这件事本身作为一堂课。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黄佳等老师的指导下,借助马栏山红色文化数字呈现工程,参与了多部经典红色电影的修复,红色记忆也在数字修复中得到了新的传播与传承。
黄佳团队的学生在修复经典红色电影。
项目驱动教学,文化与科技在马栏山相遇
2022年,长沙学院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达成战略合作,希望通过项目驱动推动教学改革,开启了马栏山红色文化数字呈现工程中的红色电影修复项目。在此之前,有学生参与过电影《雷锋》的修复工作,学生的反馈,让长沙学院的教师有了新想法。
“最开始,我们希望通过项目驱动推动教学改革,扩展学生对前沿技术的认识。”黄佳说,后来,他发现借助电影修复,能让学生主动深入地了解历史,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学校而言,这是通过承担项目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尝试,用专业案例推动教学改革。在红色电影修复项目中,长沙学院先后有120多名学生参与,10余名专业教师提供指导。
电影修复,要先将胶片扫描为数字文件,再清除画面噪点、弥补画面缺失,黑白电影还需要上色,最终通过4K、全景声等技术输出画面。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尤其是AI的引入,为电影修复节省了不少工作量。
“红色电影修复是马栏山产教研融合的示范。”马栏山投资集团技术总监吕绍和认为,产业上,该项目将让数十部红色电影再次焕发生机,同时沉淀了大量带着红色记忆的数字资产,可用于更多的生产场景。
在教学上,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与多所大学紧密互动,开展了多场次的技术交流、生产培训与红色精神传播等活动;在研究领域,该项目突破了色彩修复、人脸修复、场景修复及超分辨率等关键技术。
电影画面修复前后。
一帧一帧修,一部电影有12万帧画面
借助AI的力量,能节省大量重复性操作,但AI并不能完成全部工作。
黄佳介绍,在AI开始操作前,需要先由人工修复电影的关键帧,再让AI学习,并进行上色迭代训练,但最终的质量还是要靠人工一帧一帧来保障。
“最难的是群像画面,当一个镜头里有很多人物时,每一帧的工作量和难度都会增加。”长沙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22级学生王子悦最大的体会是,考验耐心。
半年多的时间里,除了上课,王子悦都在修复电影《风云儿女》,损坏严重的画面,还需要根据前后帧来推断缺失部分。她说,修复一帧画面,简单的需要四五分钟,难的需要十几分钟。而《风云儿女》这部时长90分钟的电影,有超过12万帧画面。
《风云儿女》诞生于1935年,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在这部电影中唱响,成为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发出的最坚强的呐喊。
精神不会磨灭,但胶片会有磨损。90年时光冲刷,《风云儿女》的胶片布满了划痕、霉斑,播放时,有大量闪烁的噪点和画面缺失。黄佳说,就像人老了会有皱纹。
胶片损毁严重,许多画面缺失,前后景难以区分,家具轮廓等图形边界不清晰......太多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前后帧比对,通过不同的镜头里同一物体的不同画面,经过反复推测,才能推敲出画面应有的模样。
面对繁重挑战,黄佳的团队流传着一句口号:“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累不累,想想革命先辈。”
黄佳团队一起讨论画面效果该如何呈现。
颜色之争与艺术判断,修复不仅是技术活
“老电影的拍摄设备不专业,画面的抖动要不要修复?几十年前的单声道声音,现在要不要改动?”黄佳问。
尊重历史,还原经典,这是黄佳团队的答案,大家认为,这些表现形式上的瑕疵,恰恰是那个年代的标记。环境艰难,设备简陋,但那一代电影人还是克服重重阻碍,制作出了一部部经典影片,不能用现在的技术标准去要求几十年前的制作条件。
黑白电影上色的讨论则更为频繁。在《打击侵略者》这部电影的修复中,黄佳团队的学生们就“解放军战士的衣服颜色”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对绿色感知比较钝,觉得只要是绿色就行,有的同学则认为他眼中的颜色才是标准的。
“一个画面让不同的人上色,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黄佳说,有彩色影片参照的,就从中提取大量色块,再取中间值,没有彩色影片的内容,就只能从时代记忆中寻找参照。
现在的AI还无法特别精细地处理画面细节,尤其是画面偏暗的场景,难以区分前后景的人物边界,团队需要先对关键帧进行人工修复,再去训练AI,由AI智能上色。
AI没有时代概念,也无法判别人物情绪。黄佳进一步解释,AI的颜色常常过于鲜艳,想获得好的画面艺术效果,既要反复训练AI,也要对上色结果进行大量人工的矫正。
“我认为,电影修复就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黄佳说,涉及大量的艺术判断,许多细节更是需要倾注感情才能处理好,色调和细节的搭配要经得起考究。
学生团队在修复经典红色电影。
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思政课
作品完成后,团队首先感受到的是视觉和情感的冲击。“我们是看了它本来状态的,特别开心,感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黄佳说,学生打了一场攻坚战,技术和对技术的认识,都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但对学生而言,参与红色电影修复不仅是一次技术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画专业学生岳海兵是参与时间最久的成员之一。他说:“经典电影记录了中国的革命岁月和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不朽的精神通过电影得以传承,那种价值观影响了我。”
今年8月19日,岳海兵到新疆哈密伊吾县报到,他报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虽然那时的电影技术不完善,但内核是饱满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在民族危难时的呼喊,激发了大家的反抗精神。”2022级动画专业学生郭成鹏参与修复了4部影片。此前,他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只是有所了解,但在参与修复红色经典电影的过程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说,老电影可能艺术效果受限于技术,但精神内核有着跨越时代的力量。
修复好的影片已在湖南多所高校和多个社区进行了展播。黄佳说,还希望把修复的过程告诉更多年轻人,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思政课。
“要修复经典电影,团队必须分析、认识并理解当年的历史环境背景,这一过程,促使年轻人和影片产生共鸣。”对黄佳和他的团队来说,红色电影修复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种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
每一个划痕的消除,每一帧画面的上色,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在数字技术与历史记忆的交汇处,这群“时光修复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连接过去与现在,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红网
编辑:陈星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