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人也“刷”数学题!湖南大学里,藏着本秦代“数学实战手册”

2025-10-15 09:54:47 央视新闻 编辑:廖轩仪
字号:

数学是学生的“必修课”?

2000多年前的秦代官吏

早就把它当“基本功”了

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就藏着这样一本秦代“数学实战手册”

秦简《数》

一本穿越2000年的数学教材

说到中国古代数学

你是不是只知道《九章算术》?

但其实,在那之前

数学的种子早已在秦朝悄悄发芽

只是缺少实物的证据

△秦简《数》(局部)

直到一批批秦汉竹简重见天日

特别是秦简《数》的出土

才让我们恍然大悟:

原来秦朝人早把数学玩得明明白白了

《数》是什么?

一本写于公元前212年之前的

“数学实战手册”

《数》共有200余枚竹简

是迄今发现最系统、最贴近政务的

秦代数学文献

比《九章算术》早了好几百年

△秦简《数》(局部)

《数》讲了什么?

虽然全书竹简残损严重

但学者们还是整理出

81道数学题、19条解题方法

内容几乎覆盖《九章算术》中的七大算法

从丈量田亩、分配税赋

到计算工程土方、军营布置,应有尽有

说明《九章算术》里不少内容

并非汉代首创

而是承袭自秦甚至战国时期的数学成果

△秦简《数》(局部)

《数》到底有多实用?

这可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教科书”

而是秦代基层官吏的“工具书”

不管是量地收税,还是扎营建房

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算法

△秦简《数》(局部)

想象一下,20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一位秦朝小吏正借着微弱的灯火

翻着这本《数》

认真计算着今年的田租、军粮……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

正是撑起整个秦帝国高效运转的密码

古人是怎么“玩转”数学的?

摊开《数》简,没有枯燥的理论

只有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这些2000多年前的数学题

瞬间就能把你拉进

秦朝的柴米油盐与军国大事里

案例一:

勾股定理,木工都在用

《数》里有一道“圆材埋地”题

一根圆木埋在地下,不知道尺寸。锯掉一寸,发现锯面宽一尺,问木头有多粗?

这其实是一道隐藏的勾股定理应用题

考古专家分析

这很可能是木匠为一个人测量巨木

总结的“速算口诀”

也就是说,先秦时期

勾股定理已经走出书本,走进工地

案例二:

军营阵法,靠数学布阵

“营军之术”题,教你根据士兵人数和兵器间隔,算出营垒该建多大。

△秦简《数》“营军之术”史证图解

秦代军队里有专职“法算”一职

专门负责测绘与计算

堪称古代版“作战参谋”

数学,在战场上同样是决胜的关键

案例三:

三位女工怎么分任务?

“妇织”题讲三位效率不同的女工合作织布,如何公平分配任务。

有趣的是,同样的题目

也出现在汉代的《算数书》中

答案却不一样

研究后发现,秦简的解法更科学

可见早期版本不一定输给后期

案例四:

收税不靠“估”,靠“算”

《数》里详细记录了“税田”怎么划

粮食体积怎么换算成重量……

秦朝收税可不是“大概齐”

而是有明确的数学标准和计量方法

看完是不是觉得古人智慧“超纲”了?

数学,从来不只是纸上的公式

更是古人用来理解世界、改造现实的工具

这座千年书院

藏着不变的求真精神

说到岳麓书院

人们总会想起它

作为“四大书院”之一的盛名

想起朱熹、张栻曾在此讲学论道

曾国藩、左宗棠等一代名臣皆出于此

但你也许不知道

这座创建于北宋的书院

至今仍是湖南大学的教学科研机构

千年讲席,弦歌不绝

是“千年学府”活的见证

岳麓书院的深厚底蕴

更体现在其丰富的馆藏文物中

除了岳麓秦简外

还有成书于1326年的

元代刻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犹如一部元代“百科全书”

搜罗古今典故,供学子寻检考据

△元代刻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

由执掌书院27年的山长欧阳厚均题写

“崇雅堂”匾额

他所崇尚的“书不贵能藏,贵能读”

至今仍振聋发聩

△“崇雅堂”匾额

由山长袁名曜为祝贺友人之子

成为贡生而题的“天禄诒经”匾额

“天禄诒经”既寓意天赐福禄

更寄托对经典传承的深切期许

△“天禄诒经”匾额

从秦代官吏研习《数》以治理国家

到历代学子在这里求索经世致用之学

岳麓书院始终传承着

“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精神

文物与书院

跨越千年,遥相呼应

共同诠释着一脉相承的求真智慧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